雷山:投入3.5亿元铸就“希望水”
投入3.5亿元铸就“希望水”
——雷山县“十二五”水利惠民工程建设纪实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6日电 “十二五”期间,雷山县牢牢把握水利建设“五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振兴水利,不断扩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缺水难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保生态、保发展、保民生的现代水利体系,让水利事业呈现“加速度”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35755.75万元,开工建设全县单体投资最大的中型水库1座,解决5.8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4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6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8平方公里,新建达标堤防8.8公里……一项项水利民生工程彰显了雷山县“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成效。
一一稳步推进骨干水源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水体系。超前科学谋划,全面推进水利规划项目库的建设,开工建设中型水库(鸡鸠水库)1座,全面完成导流洞贯通、截流验收、基坑验收、址板基础验收、大坝填筑等工作,累计完成投资24722.96万元;启动西江、翁养、望丰、排苟水库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骨干水源的蓄水保水能力,逐步改善雷山县工程性缺水的面貌。
一一切实狠抓防洪减灾建设,构建完善的防洪抗旱体系。十二五”期间,共建成县城防洪堤5.6km、乡镇防洪堤3.2km,进一步提高县城及重点乡镇的防洪能力,使雷山县易受洪涝灾害区域形成独立的防洪体系,为雷山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完善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各项预警预报、监测体系平台,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化、现代化的快速反应条件。
一一扎实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构建稳定健康的发展体系。整治完成八一、排告、公统、掌排水库除险加固4座;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2万亩,新增灌溉供水858万m3,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完成4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0。投入2620.56万元解决缺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86处5.82万人,其中学校人口3420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为发展乡镇经济和农村人口脱贫解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一继续强化水生态建设,构建持续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县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完善水质监测网络,营造水源地良性生态系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以小流域为单元,按不同侵蚀类型、强度以及土壤、地形条件,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共治理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3.28km2,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好转和良性循环。
一一积极创新水利改革措施,构建水务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雷山县作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工作,成立雷山县唯一一个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的新型机制,实行公益性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落实撤销了原有的8个乡镇水利站,设立4个片区水务工作站,核定人员编制数为27名,切实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试点示范,逐步建立适应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成就载入史册,辉煌属于未来。“十二五”期间雷山水务的完美收官,为雷山水务“十三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希才 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