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行走在“贵州之巅”

15.09.2014  12:30

  杨波,一个青春身影穿梭在贵州之巅的驻村干部,一个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邻家兄弟”,一个调解群众纠纷巧妙风趣、亲近基层接地气的驻村干部。

 

   两赴“飞地”的“空壳社区

 

  2010年3月,时年28岁的杨波服从组织调遣,到人称“飞地”的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空壳社区”海嘎开展驻村工作。2013年2月,杨波再次服从组织安排,“二赴”海嘎驻村,仍是为期两年。

 

  驻村工作之初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交通问题,由于水、电、网等条件限制,驻村干部只能每天往返于镇政府和海嘎社区之间单程13公里的山道上。起初没有交通工具,杨波便每天早晚搭乘上下山的摩托车,有时还会“”下过路的工程车,搭顺风车成了他起初工作的家常便饭。

 

  此外就是就餐问题。工作开展,走访群众,午餐往往是没有保障的,有时候到就近的村干部家“混一顿”酸汤饭,还有过与村干部一起捡柴“”村干部亲戚家的洋芋烧吃的经历,几次工作下来有经验了,杨波就会准备一些卤鸡蛋、香肠之类小零食塞在随身公文包里当午餐。 

 

  再者就是工作开展和协调问题,遇到个别群众的工作难做,符合个人利益的事情就干,不符合个人利益的事情就不干,杨波只能一次次登门磨嘴皮,不厌其烦地调解与劝说。

 

  走家串户的邻家兄弟

 

  杨波告诉自己,要赢得村民的信任,就必须真正和村民打成一片,融入到村民生活的圈子里去,因此“走家串户”成了他必备的工作内容之一。

 

  通村公路扩建为韭菜坪旅游公路,二组村民黄家需迁路边坟一座,村干部做工作未果,杨波再次上门做思想工作。看见黄家有仨小孩,杨波就对小孩说:“好像叔叔的包里有好东西哦!”遂从包里拿出原为午餐准备的卤鸡蛋和香肠分给孩子,5元钱的小东西不值钱,却巧妙地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迁坟工作不说自通了。

 

  不久,迁坟工作自发进行了,不少村民都主动前来帮忙迁坟。杨波路过时,感动地对大家伙说道:“因为国家的惠民工程,需要迁坟,大家都来帮忙,谢谢了。

 

  每当想起此事,杨波都会不禁感慨,“只要靶心为老百姓做好事,干部与群众的心没有距离,老百姓心里头是晓得干部好的。

 

  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驻村干部在贵州之巅描摹着青春的色彩,展露着赤子的情怀,也编织着优秀党员的红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