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成均馆大学宣炳三教授主讲“鱼梁讲会”第十四讲

01.11.2016  12:39

2016年10月30日16:00,阳明书院•鱼梁讲会第十四讲“王阳明致良知的二重结构:积累和彻悟”在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仁文厅开讲。主讲人是韩国成均馆大学宣炳三教授。我校部分老师与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讲,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宣炳三教授在详细分析了“天泉问答”的三种文本(《传习录》《年谱》《天泉证道记》)之差异的基础上,参以“严滩问答”和阳明五十岁以后的语录对阳明的致良知功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宣教授认为阳明的致良知功夫具有二重结构,即积累工夫和彻悟工夫。

(宣炳三教授)

宣炳三教授是成均馆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成均馆大学学部大学招聘教授、韩国朱子学会国际理事、栗谷学会总务理事。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韩国哲学、儒教和基督教比较研究等,出版著作《台湾儒学》,《阳明学的精神》,《阳明学的新发展:王龙溪哲学研究》等,在海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本次讲座宣炳三教授围绕着他在韩国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阳明学论文开讲。宣教授用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引起“致良知”意义的疑问,辅以钱绪山和王龙溪于《传习录(下)》和“天泉问答”中对“致良知”意义的分歧。钱绪山着重于工夫,王龙溪着重于本体,由此引出“积累”与“彻悟”来解释致良知的二重结构。最终得出了“阳明之致良知的二重结构是积累工夫和彻悟工夫”的观点。其中宣教授用选自《王畿集》卷六《致知议辩》中的一段“良知在人本无污坏,虽昏弊之及,苟能一念之反,即得本心”论述王龙溪的彻悟的工夫。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13级汉语言文学的姚达同学告诉记者:“非常感谢教授不辞万里地来到中国讲学。教授的学识很高,其实我也有些不清楚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教授用许多文献对比归纳论述致良知的二重结构的这种方法很值得学习,特别是对于我们即将要毕业的同学写论文非常有用。

(部分参与讲会的师生合影)

注: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简称SKKU,坐落于韩国首都首尔,是韩国一流大学。根据2016QS世界大学排名,成均馆大学位于第118名,仅次于韩国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