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走进毕节
宜农则农 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2014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走进毕节侧记
3年前,毕节市的许多地方开门是山,只见石头不见树,企业大多小而散。
2年前,国内外大型企业陆续走进毕节,落户生根。
1年前,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厂房破土动工,生机勃勃。
今天,流水式的生产线忙碌不停,以产业园区为平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初见雏形。
6月19日至20日,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率项目建设现场观摩队伍走进毕节。
代表们震撼了:青山绿水掩映中的农业生态园、工业产业园和特色城镇群,规模不小,能量巨大,信心满满。
代表们鼓掌了:毕节立足资源,依山就势,道法自然,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和谐快速发展。
把守绿色生态门槛宜农则农
周围长满琳琅果实——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黄瓜、紫色的茄子、黄色的南瓜,触手可及,茂盛的藤蔓爬上栅栏,争相吐露新芽。游览其中,犹如徜徉在一幅美丽画卷里,不舍离开。
在位于织金县的九丰高科技蔬菜产业示范园温室大棚里,代表们尽情享受着现代农业带来的视觉盛宴。
蔬菜园负责人王宗清拿出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瓜果,憨厚地说:“我不怎么会说话,请大家尝尝鲜果吧。”
以前远在山东省的王宗清,从来没有过到西南地区投资农业的念头,直到织金县县委书记崔英魁数次前往招商,诚邀他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这一来,王宗清和他的200多人团队就再也没走了。
2012年3月,该园区按照“一区多园、一园多业”发展模式启动建设,总投资15.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连片形成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2013年,园区被列入贵州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目前,园区种植了80余种蔬菜,产品打进贵阳市沃尔玛、北京华联等超市。今年1至5月,实现销售收入800万余元。
转变观念,把守绿色门槛发展产业,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贵州蓝雁农牧责任有限公司身上。
6月20日,观摩团来到该公司,看见集现代畜牧业、农产品精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已然成型,高科技与现代化交织的气息,融入到庞大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
但谁也没想到,作为投资方,四川蓝雁集团当初来到大方县的时候,其实是想建立能源类企业的。后来响应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号召,看到这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优势和前景,继而改变投资方向。
镇远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荣华有着最大感触:“农民从农业农民到农业工人的转变,可以作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的一个目标。九丰蔬菜园为我们规避以往一次性买断农民手里土地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采用农民土地入股农业基地,既实现了土地的流转,又不至于让农民失去土地,同时又让农民能够就近就业的科学合理的科学的方式。”
省农工委书记、农委主任刘福成说:“织金县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品种试验,积极挖掘当地特色农业品种资源。九丰蔬菜园不仅带动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也让农民实现就业和增收双赢。”
打造千亿级工业走廊宜工则工
一辆外表看似普通的摩托车,居然可以折叠,放进纸箱里。这款全球唯一可以折叠的电动摩托车,已有10000多台销往30多个国家。
一辆外表看似普通的轿车,却不烧汽油,使用的是新能源锂电池,充满一次电,最长可跑500公里路程。这款新概念汽车生产1个月,已接到2000多台的订单。
在贵州兴国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电动巴士、电动消防车、水陆两用车……各种新能源汽车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代表还现场试驾,体验了一番新动力驱动下的飞速感觉。
而在东伟服装加工项目生产车间,代表们感受到的是企业家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一个个的操作平台之上,裁剪布料、排号等等一系列工作在一条条流水线和几名工人的操作快速完成。
正在为布片排号的员工王艳梅告诉记者:“我们一天要给接近1万件布片排序,在这做了三个多月,每个月也能拿到3000多的工资,还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
“来到织金县投资纺织轻工业,劳动力成本下降,物流成本也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而降低,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安商环境适合我们发展。”负责人宋庆海说,他们瞄准市场空缺,专门进行牛仔服装加工,现在已和国内外诸多知名服装品牌合作,成长为全省最大的服装纺织轻工业企业,解决6800人的劳动就业,今年将实现产值30亿元。
聚工业之气,造工业之势,成工业之强。毕节着力开创“项目高端、产业集聚”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新路子,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产业新天地。
毕节市市委书记张吉勇骄傲地介绍:“3年前,毕节的工业是短板,只能谈煤炭和烤烟。现在,毕节建设了两大基地和12个园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越走越坚定,一条全长近50公里的千亿级工业经济走廊呼之欲出!”
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在现场响起。
“从织金县到黔西县,再来到大方县,我的感觉是毕节工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建成、开工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其加工业、外贸等的快速发展。”镇远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荣华说:“这些地方物流条件并不突出,但他们仍然能引进那么多大项目大企业落地、建成、生产,体现出毕节招商引资不求多,但求大、求稳、求建成生产的有效思路。”
创建特色古城镇群落宜商则商
即使是当日的倾盆大雨,也挡不住代表们观摩水西古城的热情。
6月20日,代表们经雄伟的古城门进入水西古城内,眼前的景象不时让代表们称叹——整个古城内复古展现了水西建筑风格,将彝族传统常见的建筑如瓦房、土掌房、垛木房、闪片房等彝族民居建筑为特点尽情展示,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传奇的水西历史之中。
“这个项目也让我深切感受到毕节的招商工作过硬,建设速度快,他们的成功对我们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这里既是一个城市形象,又是一个旅游精品,必将大力支撑毕节旅游发展。”余庆县委书记舒存水赞叹。
作为全省“5个100”工程中“100个旅游景区”之一,水西古城文化旅游总投资32.5亿元。现已有来自北京、云南等地的87户商家签订了入住协议。项目总体打造完成后,预计每天可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商业、餐饮、酒店等相关从业人员3万人以上,年产值预计可达18亿元。
“大气、文气、灵气、秀气。”黔西县友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则认为这正是水西古城文化旅游区的特色: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古城镇群落亦使当地的旅游产业链条延伸。黔西县将依托水西古城的建设,与周边的百里杜鹃、织金洞、九洞天、宣慰府、油杉河以及乌江源百里画廊等旅游景点接驳,将古城创建为周边景区景点的旅游集散地。
此外,毕节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市内通往各主要景区(点)的旅游公路基本建成;重点景区实现了路通、电通和通信信号全覆盖,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遵毕高速、黔织高速、毕威高速、贵织铁路、毕节机场相继实现通车通航,洪山国际等一批高规格酒店相继投入运营,景区品质显著提升,全市旅游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记者 王璐瑶 叶浪鲲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