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麻江仫佬族村寨变身明星村

26.11.2014  15:00

  麻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6%。其中,人口较少民族仫佬族人口1.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占全省仫佬族2.84万人口的63%,是全省仫佬族最聚居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宣威、龙山、贤昌等5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

  2011年至2014年,麻江县共实施扶持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04个,资金5520万元,积极整合发改委、财政、交通、教育等33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近2亿元,使全县14个仫佬族聚居村寨基本实现了“五通十有”和“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的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目标。仫佬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160元增加到2013年的5112元,增幅为61.77%。

  “青山绿水共为邻,党群齐心奔小康。”用这句话形容如今的麻江县龙山镇仫佬族村寨复兴村再贴切不过。

  寒风吹落了枯叶,却带不走复兴村的那份苍翠与生机。三访复兴村,这里的变与不变总能给人以新感受,新启迪。

  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干净整洁的村容寨貌,是复兴村人一直坚守的“不变”;完善基础设施,兴起特色产业,丰富文娱生活等则是复兴村人孜孜追求的“变”。

  仫佬族人口占到了全村一半之多的复兴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过去这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是全县的“落后村”。而今,复兴村已真正实现了“出门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信息家中来”和“村容寨貌特色美、自然环境生态美”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个较少民族聚居村寨,复兴村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对口帮扶的麻江县民族局以较少民族项目为“敲门砖”,牵头引来了全县21个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涉及交通设施、环保设施、消防设施和文体设施等。

  昔日默默无闻的复兴村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一个村庄整洁、风情浓郁、初具规模的仫佬族民族文化特色村寨正在形成。麻江第一个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复兴村召开;黔东南州新农村示范点观摩会在复兴村召开;福泉、凯里、锦屏等县市前来观摩学习的人一拨又一拨……

  家乡的变化也吸引了复兴村的“大雁”回巢,辗转于浙江、福建等地打工的村民文荣书便是其中一员。

  在麻江县贯彻落实国家扶持较少人口少数民族政策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文荣书返回家乡干起了养猪产业,年出栏达100多头,他也成为了复兴村第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短短两年的时光,文荣书在家乡的土地上做得风生水起,养猪、养牛、林下养鸡、狮头鹅养殖、生姜种植等产业齐头并进。在他的带动下,复兴村有60多户村民发展生姜种植,创收300多万元。

  “明年还要大干,除了自家扩种生姜、葡萄、大蒜外,还要利用我拉到的小西红柿订单,带动村民种植小西红柿,进一步增加大家的收入。”站在耗资40万元建成的新居前,已是村民小组长的文荣书信心满满地说。

  和文荣书一样,当发展“瓶颈”被打破,大家的干事激情瞬间激发,复兴村商品林种植、林下养殖、稻田养鱼、红米、葡萄、生姜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先后成立了木器加工、复兴灰拔豆腐、养鱼等8个不同类别的合作社,会员达210余户。

  2013年,复兴村农作物产量230余万斤,经济作物总收入1200余万元,劳务输出总收入3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18元。

  “虽然我们仫佬族人口少,但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我们。”复兴村村主任金化超在马蹄组指着如今已成为村民们重要休憩场所的风雨桥说,这个风雨桥由村民们自发出资修建,它代表着复兴村乡亲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也是对党群携手齐心奔小康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