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蔗”地见群羊

12.09.2014  16:58

风吹“”地见群羊

———册亨畜牧业发展模式探寻

 

 

 

      “提起册亨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少雨、缺水、边缘,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册亨的全貌,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册亨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境内森林植被繁茂,林木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55%,有林地310万亩,林木树种达70余种,草山草坡分布广阔,全县以南部乡镇为主的天然草场面积137.37万亩,占了全县国土面积的34.5%。借着这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优势,册亨县的生态畜牧业在7年前拉开了序幕。
闪光点
甘蔗林中  鸡羊混养
        册亨曾经水利设施严重滞后,农业普遍靠天吃饭,产业欠发达,道路交通条件差,全县共有14个乡镇中有重点扶贫乡镇12个,其中一类重点扶贫乡镇2个,全县123个村中有重点扶持村90个。显然,“”已经是册亨不可争的事实。因此,2013年册亨被列为贵州省国家扶贫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
        如今,曾经的贫困县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却是另一幅画面。行走在册亨县坡妹、者楼、丫他、威旁等乡镇,甘蔗林里一排排整齐的灰砖蓝顶房若隐若现,在蓝顶房里,一只只羊正争先恐后地吃着草料,房前或甘蔗林中,有时候还会看到好几只鸡在悠闲地踱着步子。这幅场景正是近年来册亨县着重推行的“蔗畜模式”的完美体现。
        甘蔗历年来都是册亨县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然而由于市场等因素,甘蔗产业一度萎缩。为了协助蔗农增收,该县发动农户在种植甘蔗的同时发展养殖,根据甘蔗地亩产蔗尾(梢)1.5-2吨的实际,结合畜禽每天的摄食量,逐步探索总结,充分利用原料优势,本着“宜羊则羊、宜牛则牛、宜禽则禽、宜特则特”的原则,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蔗叶、蔗尾(梢)养羊(牛)、蔗(林)下养鸡,从而积极探索推广“11522”富民增收扶贫模式。即1户甘蔗地配养1头牛或5只羊,蔗下放养200只绿壳蛋鸡,实现每户甘蔗地产值2万元以上。
        册亨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启鹏说:“今年册亨县的甘蔗种植面积将超过15万亩,我们将通过‘蔗畜模式’积极推进甘蔗产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通过蔗叶、蔗尾(梢)养羊(牛),提高甘蔗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养鸡为甘蔗除虫,将羊粪作为肥料施给蔗田,最终形成具有多重效益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据统计,册亨县今年计划增加种植甘蔗面积3万亩左右,引进能繁杂交大耳羊、杂交杜泊绵羊、湖羊及本地黑山羊的母羊12000只,种公羊600只,计划投入草地生态畜牧业资金为1350万元。
政府做法
舍饲养殖  抱团发展  效益凸显
        册亨县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有7年之久,一直以来,都是以放养为主。最近几年,册亨县积极引导农户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的放养迈向圈养,走小区养殖或合作社发展路子。
        为了让村民发展产业有所保障,该县对每户农户每亩甘蔗地给予补助230元(主要用于购置种子、肥料和薄膜),每只羊补助750元,每只绿壳蛋鸡补助5元,对于建设标准化“羊房”,则是每平方补助200元。同时,该县制订出台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客商去该县投资兴建养殖场、创办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畜牧龙头企业。
        此外,该县还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和“场带户”等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现今,册亨县已组建9个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养殖户236户,这样通过几户、几十户、上百户组建合作社抱成团发展,采取统一购种、统一圈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破解了技术、防疫、管理、市场等方面不足带来的难题。
        通过抱团发展,册亨县整个养羊产业规范了很多,技术得到了保证,抗病能力增强了,每只羊的产羔率将高达75%,册亨县扶贫办主任王国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1年1只母羊可产值4500元,每户按30只羊计算,年可产值将达10万元以上,除去饲养成本4.5万元,纯利润为5.5万元,养羊的效益是可观的。
感触
集约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在丫他镇洛省村,到处都可以看到比人高出一大截的甘蔗林,往林子深处走出,一个挂着“同心肉牛养殖合作社”牌子的大门映入眼帘。穿过大门来到标准化“羊房”里,干净的羊舍里没有一点异味,洛省村村主任刘松柏正在给几个看管的工人安排工作,看到有人进来,他转过身来微笑着打招呼。知晓记者的来意后,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了合作社的情况。
        同心肉羊养殖合作社是30多户农户自发组织成立的,共养羊1000多只,养牛50多头。作为发起人之一,刘松柏在参与养殖的同时自家还种了10多亩甘蔗地。
        刘松柏扳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今年社员收益情况:“今年,我家的羊产了11只,赚了大约2万元,去年,咱们村的刘义家卖了50只大耳羊赚了10万元,黄启贵家卖了25只,赚了5万元,黄启亮家也卖了20多只,赚了将近五万元……
        而在威旁乡威旁村,26岁的村民唐伟和24岁的唐华江兄弟俩的养殖事业正进行得热火朝天。一年多以前,兄弟俩放弃了在兴义开的手机专卖店,转行投资40多万元,购买了104只羊,做起了“羊生意”。现今,他们的羊舍里的羊已经增加到了200多只,唐华江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个羊再过一阵子就又要多很多只了,到时候这个羊圈该装不下了,我们正盘算着再扩建一下厂房。
        像刘松柏和唐伟兄弟俩一样因着养殖致富的故事在册亨并不鲜见,现今,册亨县养殖模式从传统的个人养殖向着小区化、规模化转,几个几十个的老百姓组合在一起,解决了很多资源和市场的难题,促进了农民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该县已建设坡妹、新场杜泊绵羊、湖羊、威旁乡大耳羊和湖羊、者楼镇原秧庆草场湖羊、丫他大耳羊养殖等14个养殖示范小区,数以万计的农户因此受益。
延伸
蔗畜模式缘何产生?
        “蔗畜模式”现今已成为了册亨的一张响亮的名片,蔗尾(梢)和蔗叶养牛羊,(甘)蔗林下养鸡,也成为了生态农业的典范。蔗畜模式是如何诞生呢?记者一行前往册亨扶贫办探秘。
        那是2012年的夏天,册亨甘蔗林突然遭受了严重的粘虫灾害,有的甘蔗地一夜之间变成光刷刷的一片,面临甘蔗绝收的困境,县农业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控制粘虫灾害。但最终都因大面积爆发,一时难以控制,再加农药气味熏人,严重影响施药人员的人身安全,控制行动以失败告终。
        一次偶然的机会,册亨县丫他镇板街村蔗农黄朝良等10余户把自家养殖的土鸡背来放到甘蔗地里,粘虫白天栖息在甘蔗根部,晚上才出来祸害甘蔗,土鸡被放到甘蔗地后,不停的在甘蔗林下薅刨,恰好粘虫被鸡薅刨出来,成了鸡的美味佳肴。不到一个星期粘虫被消灭,甘蔗也被保护下来。后来,对这一蔗养鸡灭虫害的举措,册亨县县委县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并要求总结推广,于是当年县草地畜牧中心就到板街甘蔗区域选择了48户农户投放了9600只土鸡(200只/户)进行试点饲养,通过试点示范,不但可以防虫、除杂、增肥,还可以加强甘蔗的田间管理,增产增收。从此,甘蔗林下养鸡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年末甘蔗林采收时,原料蔗被运输到册亨南华糖厂榨糖,蔗地里却留下了大量的蔗尾(梢)和蔗叶,大部分群众都是一把火烧掉了,丫他镇洛省村刘松柏、板街村黄朝良等一部分养殖户创新性的将它保留下来,制作成了草料来喂牛羊,这样既节约原料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待到牛羊养殖缺乏草料的时节,蔗尾(梢)和蔗叶正好填补冬季草料不足的空缺。就这样册亨县将产业化扶贫养羊项目引入了蔗区。一个效仿一个,一家效仿一家,甘蔗农户一个接着一个跟着搞起了养殖小区,有的养牛、有的养羊。“蔗畜模式”成为了全省生态畜牧业的一个标杆,其他县纷纷前来“取经”。
记者手记
        册亨取“山水册页,幸福亨通”之意境,两天的采访,记者看到了册亨独有的“蔗畜模式”所带来的一切改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册亨县最终从以前破坏植被的散养型畜牧业逐步发展成为了节粮型圈养式畜牧业。
        近些年来,也正是因为蔗畜模式地不断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渐渐撑起了册亨农村经济的“半边天”。农民靠着养羊、种甘蔗等正稳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向着更好更美的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