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明:中国足球,非进世界杯不可吗
写下这个题目,注定遭遇一番口诛笔伐。就算是十年前的自己,也会质疑这个论题:一代代中国足球运动员从事这个行业,不就是为了进世界杯,圆“国人的足球梦”吗?说更直接一点:不进世界杯,踢球干嘛?
等待,能让乐观者变成悲观者。我成为一个球迷算起来已有20多年,经历了6届世界杯,亲眼目睹了中国队5次在外围赛折戟沉沙,只有2001年10月,靠着世界杯在亚洲举办获得了一些“红利”。成功带来了短暂的高潮,但结局同样让人失望:三战全败未进一球,丢盔弃甲打道回府。我不知道中国球迷还需等多久,“5•19”的第一代球迷已从学生哥变成快退休的老伯。讲到中国足球,便是一张张失望的脸。因为世界杯,中国人的足球梦显得特别苦涩。
做了几年的体育编辑,我对中国足球的情绪反而变得平和。麻木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更明确的一点是,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中国足球不可能成功。如此贫瘠的足球人口,需要“拼关系”才能上场的青训,黑哨与假球盛行的国内联赛,糟糕的足球舆论氛围……中国足球缺了根。无根之木不可能开花,更不可能结果。就像成绩一塌糊涂的“学渣”,参加多少次高考,都不可能考上一本。即使有千分之一考上的几率,也是被开除的命运。
中国足球要发展,只能暂时“忘了”世界杯。
“中国足球路在何方”
一
理智的球迷,大概都能客观评估一下国足的实力。
中国足球目前在亚洲排名第11位。以这个档次进军世界杯,恐怕只有垫底的份。今年的世界杯,亚洲球队全线溃败,日本、韩国、伊朗在小组赛结束后一场未胜打道回府。如果中国队去了,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如果碰上了德国、巴西这样实力强大又不讲情面的队伍,很可能会成为被痛宰的对象,甚至可能如朝鲜、沙特一样,刷新悬殊比分的记录。这显然是中国球迷不愿看到的。
前文讲到,中国足球没有基础。11亿人口中,真正从事职业足球的,或许只有几千人。不要说比不上巴西、阿根廷、德国等足球大国,就连波黑、乌拉圭、瑞士等国家的足球人口都要比中国高。以德国科隆为例,每个社区都有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孩子们的教练,教他们站位、战术,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如果地方俱乐部能培养一个“三星级”的球员,将获得德国足协30万欧元的奖励。整个足球培养梯队严谨而有活力,涌现大批有实力的青年才俊,这是德国足球长盛不衰的奥秘之一。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是否有足球底蕴。慢慢我才明白到,“底蕴”不是抽象的词,而是实打实的培养机制。缺乏这样的机制,无力在世界杯赛场上逞威,哪怕是13亿人口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世界杯32强中,每支球队都有几员主将在欧洲或南美主流联赛效力的球员。哪怕是波黑队这样的“弱旅”,也有效力于英超冠军球队的哲科;“实力平平”的瑞士、厄瓜多尔队,也有沙奇里、瓦伦西亚等在俱乐部威风八面的球星。再看日本、韩国,还是有不少球员效力于欧洲五大联赛。但中国呢,不要说国家队整体实力不济,就连一个在欧洲顶级联赛效力的球员都没有。也就是说,翻看整个阵容,没有一个位置是真正强大的。虽然很残酷,但这是现实。
一些足球“弱国”也能诞生大球星。比如利比里亚的乔治•维阿(曾效力AC米兰),伊朗的阿里•代伊(曾效力于拜仁慕尼黑),亚美尼亚的穆西塔扬(现效力于多特蒙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约克(曾效力于曼联)。他们的成功带动着全国的足球。先有球星的闪耀,才有国家队的兴起,这些都是足球世界的必然规律。而中国,至今未有这样的球星。
通过这次世界杯,我们发现,以欧洲-拉美为中心地带的世界足球版图进一步强化,而亚洲、非洲球队进一步边缘化。沃勒斯坦的“中心-边缘”理论在足球世界同样适用,那便是,边缘地带的足球兴起将越来越难。这届世界杯,只有波黑一支新军,其余都是“老面孔”。换句话说,中国想打破既有格局,相当难。
二
世界杯足球赛是什么?中国人在当了多年的观众之后,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足球是当代的战争”。中国要冲出亚洲,冲向世界,与世界诸强一争高下,最好还能打赢个世界劲旅。我们对足球赋予了太多含义,将它与“中国崛起”联系起来,还有诸如“东亚病夫”等臆想症结合起来,认为外国人玩得好的,中国人也一样能玩好。所以,中国球迷渴望中国队能打入世界杯,并认为它与国运之间有某种秘密联系。
中国球迷
但今天,我们也看见了,世界杯就是个大派对。它是一个足球盛事,32个国家队因足球而聚集在一起,大家为足球而疯狂;它是一个文化聚会,各国的文化有了展示的舞台,比如巴西的桑巴舞、阿根廷的探戈舞、德国的啤酒文化、日本的和服、墨西哥的风情小调等等。它更是一出商业大戏,是全球商业巨头的集中展示,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国际足联布拉特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将足球变成一个产业,将世界杯打造成一个商业品牌。国家之间的所谓“世仇”、“冲突”,只是他拿来作宣传的“看点”、“噱头”,点燃球迷的狂热情绪。实际上,在21世纪的今天,足球只是一门生意。在世界杯开赛后,国际足联一天就能赚到7亿欧元,如此吸金能力令多少办赛机构羡慕不已。研究中国足球产业的学者刘孝五直接指出,“世界杯就是一台印钱机器。”中国球迷说什么足球与国运相连、男足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等等,完全就是自作多情。
再说,不少球迷也隐约感到,这次世界杯或多或少地存在黑幕:或者有赌球集团的渗透,或者有国际足联与欧足联之间的明争暗斗。一些球队获得了庇护,而一些球队却被有意地“做掉”。至少,被商业化、政治化侵蚀的世界杯赛场早已不是“足球的圣殿”。
世界杯足球赛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把它看得很重,它就很重要,似乎要比生命还重要;你不把它看得很重,它也就不过如此,只是一项运动,像朱广沪说的,就是“图个乐”。虽然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但说白了,与别的运动并没什么不同。在体坛上,中国人错过的运动多了,板球、马术、橄榄球、短跑、相扑、斗牛……也不见得有多遗憾,更扯不上什么国运。巴西人、阿根廷人也未曾染指过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的冠军,但又如何?
再说,如果你足够自信,根本不稀罕参加世界杯。伊布、贝尔、吉格斯等球星无缘世界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巨星之列;瑞典、巴拉圭、丹麦等球队无缘世界杯,谁也不能否认这些球队的实力与人才储备;瓜迪奥拉、穆里尼奥、温格等豪门教头从未执教过国家队,也没有参加过世界杯,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国际足坛的顶级名帅……足球世界并不是只有世界杯。
而且,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世界杯只有32个名额,注定有六分之五国家的人民要成为“旁观者”——既然如此,只好放宽心态,接受中国足球进不了世界杯这一现实。
三
而每年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似乎都要拼死一战。中央5台的广告,总是万分煽情,似乎这批队员即将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战场。当然,赛事需要关注度,广告赞助商需要造势。但是,我们也深深地知道,这一批球员注定铩羽而归——要战术没战术,要组织没组织,找卡马乔没用,找佩兰没用,就算是里皮执教,也无法创造奇迹。
我们的足球需要“去世界杯化”。中国足球不要再与“进军世界杯”联系起来了。这种功利心态会妨碍我们看清前路。发展足球就好比种树,打造足球文化、建立培养机制是根,诞生出优秀球员是花,在世界杯取得好成绩才是果。我们总是太急于求成,忽视了根的培植,还没开花就急着求果,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这种失望,又加深了困境——急躁、闹心必然滋生负面情绪,最终毁了整个培育体系。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父母中愿意让孩子踢球的不到5%,而在德国、法国、墨西哥等足球强国,这个比例接近95%。
这次世界杯,很多球迷笑话日本。赛前,中场大将本田圭佑就喊着要“夺冠”,最后他们两负一平,小组赛惨淡出局。从本届世界杯成绩来看,日本足球确实很不理想,这个“果实”显然不甜。但必须承认,日本足球这棵大树已经相当茂盛,“根”扎得很深,“花”也开得不少。
足球已经成为全日本广为普及的运动,大批优秀足球少年被挖掘出,并有机会远赴欧洲赛场。本次世界杯,日本全队有12人效力于欧洲联赛,其中香川真司、本田圭佑、内田笃人更是效力于欧洲顶级球队。香川真司更是在两年前入选德甲赛季最佳阵容。说日本具备了挑战世界杯八强的能力绝不是恭维。如果日本能延续这种势头,获得佳绩是迟早的事。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中国球员挑战欧洲联赛,10多年前,杨晨在法兰克福、孙继海在曼城、李铁在埃弗顿、马明宇在佩鲁贾、邵佳一在科特布斯……这些留洋先驱本为中国球员开了道,但可惜后继无人。中国足球之树上曾盛开过寥寥几朵小花,之后就在极端的浮躁下丧失了生机。连续错过几届世界杯,中国足球气急攻心,变得“走火入魔”。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球员培养体系,也开始走样、崩盘。
哪天,中国人将足球看作一种运动、一种休闲、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用来谩骂,用来发泄;哪天,在皇马、拜仁、切尔西等顶级球队,逐渐有中国球员的身影……那中国足球其实已经崛起了。进不进世界杯,也变得没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