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后”驻村干部的那些事

15.10.2015  14:28

               

 

走进堰塘乡新春村,随处可以听到群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村里来了个好干部”,你会经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着朴实的衣裳、背鼓实的背包、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却是一个精气神十足的“50后”,为百姓干起事来兢兢业业、雷厉风行;你会从内心深处佩服,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却有年轻人般的工作激情、奔跑在基层一线。而他,就是该县县农牧科技局驻堰塘乡新春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杨晓光。   勤跑腿    把民情扛在肩上 新春村是全国二类贫困村,距堰塘乡政府20公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现年58岁的他自今年3月14日驻村以来,时刻心系群众,把责任扛在肩上,时常奔跑在该村的每一个角落,深入调研,走家串户了解情况。一个月的时间,他的驻村民情工作日记写了满满一本,翻开日记,哪家有几口人、经济收入靠什么、几个孩子上学、有无自来水喝等等琐碎小事记得密密麻麻,文字背后承载了自己对百姓的深厚情感;一个月的时间他跑遍了全村9个村民组,他的脸色一天比一天沉重,因为他在思考着如何让这些贫困群众早日致富;一个月的时间,他详细绘制了全村和9个组的民情地图,这些图更加清楚的告诫他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有了他们他才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块所帮扶的土地。 通过调研,他掌握了致贫的根本原因,一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现在都还有4个村组车道步道没有完全硬化,二是该村缺水严重,至今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全村9个组还有6个组无自来水,稻田靠天吃饭,没有有效灌溉面积。三是教育资源匮乏。四是产业发展单一。传统的“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主要为大户)+养猪”家庭模式是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如遇旱灾),水稻多数绝收。其它作物也受损严重,造成群众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通过实地了解群众生活致贫原因,他倾尽全力、多次奔走于新春和县城两地,找解决的近期和长远办法,希望真切的帮助到老百姓。 真帮扶  把资金用到实处 根据在帮扶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杨晓光同志多次奔走在路上,一方面为新春的发展出谋划策,一方面还要想法设法解决该村多数群众无经济收入来源,春耕之时无钱购买杂交水稻、玉米种子困难的情况。他为了群众,放下面子多次向农牧科技局领导进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一是于3月下旬获无偿水稻种子250公斤,玉米种子320公斤(计币19600元)。二是解决该村化肥10吨(计币2.475万元)。其中尿素、复合肥各5吨。三是农村能源站在新春村沼气后续服上又投放电锤、沼气抽沼渣、沼液设备及沼气配件共计1万元左右的物质。四是7月中旬又给新春村村委赠送办公电脑一台,办公用桌、椅8套,胶凳子30根(计币9800元)。以上四项物质折人民币共计陆万肆仟壹佰伍拾元(64150元)。通过这些物质的投入,群众得到了实惠,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多数农户购种、购肥的实际困难,他的真情帮扶,真正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献技能  把村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杨晓光同志是农牧科技局高级农艺师,在农业系统工作了三十多年。在驻村的这段时间里,他吃不好睡不好,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如何利用自己毕生所学技能,快速带领群众致富的问题。据悉,接下来的时间,他将扑下身子,继续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利用好县扶贫办下达给该村的50万元扶贫资金,力争尽量建成1200亩茶叶主导产业,大力帮扶养殖、烤烟、天麻等辅助产业,带领群众家门口就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继续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技术农民,以促进扶贫村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户职业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新春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下半年计划培训茶叶、天麻、畜牧技术骨干100人。继续加大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力度,尽量争取多部门、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组织协调,改善该村基础设施,真正做到实打实帮扶,希望接下来的时间为新春村换上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