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外来资源 打造贵州“高精尖”——贵州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纪实
近日,贵州省副省长何力率队赴中科院商讨合作事宜,为进一步推动贵州省科技创新发展而发力。近年来,贵州与中科院的合作已有不少成果, 但是想更上一层楼,必须继续深化合作,创新驱动发展,才能打造科技的“高精尖”。
引入科研团队,筹建高端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的帮助下,我省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了独立科研事业机构——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实行省、院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为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实现我省药用生物资源开发、新药创制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转化能力跨越发展,决定将贵阳医学院和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进行整合。整合后,预计到2017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达30人左右;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药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与评价和新药创制方向形成2—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完成1个1类新药临床II期试验研究;8-10个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新药进入临床前研究;10个以上中药二次开发新药、抢仿药等进入临床研究;发表SCI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件以上,国际专利(PCT)5件以上。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4-6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产值20亿元以上。
2011年10月时任贵州省长赵克志赴京拜会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时,提出了省院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议,获得了白春礼院长的一致认同,并在贵阳调研期间,亲自到创新园选址现场进行考察。贵州科学城位于贵阳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185.4亩,总规划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地面面积20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集成中科院贵州省科技创新资源,在矿产资源清洁综合利用、中药民族药、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和喀斯特山地生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集成、工程试验与产业化及人才培训培养等合作,促进我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预计到2020年,将培育10~15个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药民族药、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喀斯特山地生物资源利用等产业的新增长点;培养形成10支国际领先技术创新团队、100支国内领先技术创新团队,聚集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2~3个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研究单元;努力孵化3~5家高技术企业并促进上市;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地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150亿元。
同时,在中国科学院的牵线搭桥下,贵州科学院作为全国科学院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推动着与各省市的全面战略合作,促进各科学院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重大产出,实现共赢发展。
对接实际需求,实现精准扶助
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急需一套“重型卡车总装生产设备监控系统”,以便现场管理人员能实时准确地监控到了设备故障。毕节市科技局获悉后,积极与中科院昆明分院沟通,中科院昆明分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力帆骏马振兴集团合作,双方及时研发出了“重型卡车总装生产设备监控系统”,使设备的故障率减低10%左右。随着合作进一步深入,双方还联合承担了“重卡总装生产过程MES系统应用示范”项目,于2012年获得中科院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120万元支持。
天麻作为我省名贵的中药材,能够与东北人参媲美,尤以毕节大方的最为名贵。2011年,毕节天麻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急需关键技术攻关和开展深加工。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支持下,以大方九龙天麻公司为载体,开展天麻的深加工技术研发,成功开发出天麻功能饮料,并形成产业化,使得大方天麻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以大方九龙天麻公司为龙头的大方天麻产业联盟。同时,2013年大方九龙天麻公司被认定为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
葛根产业作为毕节农业产业的后起之秀,在中科院昆明分院、贵州省科技厅、毕节市政府的支持下,从2012年起连续两年持续给予支持,促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纳雍县贵州宋氏葛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在葛根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葛根深加工等方面开发出系列配套技术,在纳雍县维新镇建立了良种苗圃、葛根高产栽培示范园,同时还在纳雍工业园区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葛根加工厂,开发出以葛根为原料的茶、粉、面、酒等系列产品,为拓展毕节葛根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科院昆明分院、贵州省科技厅、毕节市人民政府积极加强合作与交流,以毕节特色优势产业科技需求为牵引,努力为毕节企事业单位与中科院牵线搭桥。2007年以来,共引导中科院21个研究单位与毕节36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联系,征集合作项目180余项。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持续支持的原则,投入800余万元合作专项资金支持40个项目实施,带动投资3220万元。有力的推动了毕节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放眼看世界,打造尖端科技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吗?地外文明在何处呢?......这不是《星际穿越》上的问题,这是贵州省在建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简称FAST项目)将要探索的问题。
FAST项目历时20余载,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主体建设下,贵州省积极协调配合。从1994年提出到2007年获得批准立项,再从2011年3月开工到将于2016年9月建成,倾尽了一代人的心血。FAST项目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国科技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竞争能力,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产生,带动高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FAST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的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FAST的建设也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FAST的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我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的方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的原始创新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FAST项目的建设更让我国成功参与世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简称SKA)筹备工作,挤进世界先进国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