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01.06.2015  20:30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1日电  2015年是全省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第二年,黄平县自实施该行动计划以来,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基层民主自治不断巩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农村基础条件得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不断美化。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新州镇学坝村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来,先后整合各部门资金,完成了民房风貌整治134栋、通组公路硬化10.4公里、人行道硬化12.41公里、新修通组公路0.9公里,设置垃圾桶13个、流动垃圾箱3个,购置垃圾车1辆。基本解决“出门不占泥,回家不摸黑,垃圾不熏人,苍蝇不乱飞”等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农业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夯实和改善了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如寨碧村整合建设渠道22.34公里,新建村级河滨大道1400米,并沿河滨大道成功创办了县内第一个村级微型创业园区,现有寨碧村家具城、木器工艺厂、铝合金厂等5家企业入驻并投产。其他通过财政奖补项目的还有重安镇黄猴村的葡萄种植,大棚蔬菜,生猪养殖,旧州镇草芦坪的花卉基地、大棚西瓜等,都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缩影。

    农村文化设施得以丰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净化。以“乡风文明”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在学坝村新建风雨桥1座、寨门1个、小水车2个、休闲长廊80米、六角休闲亭2个、宣传文化墙100米。在寨碧村修建黄平县内第一条村级河滨大道1400米,文化图书室30平方米、文体活动广场3200平方米,以及黄平县内首家藏书12000余册的“农家书屋”等建设。大力改善了村名的学习条件,群众的娱乐场所,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有效杜绝了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和赌博等不良风气。

    基层民主得以强化,农村执政基础不断强化。形成“政府引导、财政投入、群众参与、合力推进”的新局面,切实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问题。寨碧村新修村级综合楼1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29平方米、卫生室80平方米、计生室50平方米,水淹塘村新建村级公共活动场所1200平方米。搭建了联系群众的平台和载体,使党的群众路线事件教育活动、三严三实等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基层,进一步增加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任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