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借势转型升级的农耕文化新模式

11.05.2015  19:21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11日电  2015年,黎平县同步小康的“后发赶超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进入实施阶段,就农业发展思路这一块。黎平侗乡按照突出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以龙头企业和项目为支撑,大力推动“稻鱼生态种养、茶叶、油茶、中药材、木竹、畜牧、优质米、果品、蔬菜”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稻鱼生态种养、茶叶、油茶、中药材、优质米”农业主导产业。

    据黎平农业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黎平全县部署的农业发展任务是实施稻鱼生态种养面积12万亩。

    中药材产业新建种植基地1万亩,新建设示范点2个。

    油茶产业计划完成油茶新建基地1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1.5万亩。

    按照该县提出的黎平百里侗寨、中路突破的发展思路,稻鱼生态种养的重点在高屯街道办事处的八舟社区、秧南村和茅贡乡地扪村实施。技术人员深入到示范点开展水稻育苗、培育鱼苗、田间管理等技术指导工作。

    中药材方面,重点实施艾纳香、钩藤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以水口芳香药业园区为中心,在水口、肇兴、龙额、地坪、永从等乡镇实施。

    油茶产业重点在高屯街道办事处、水口、洪州、龙额等乡镇实施,并进一步加强对示范点的建设,做好苗木移植、修剪整形、后期管理等技术指导。

    这几大产业发展均按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形成成本低、效益高、竞争强的产业格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规划为龙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

    其产业发展模式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着力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建立产业导向基金支持产业发展,搭建宣传平台,做好品牌打造,为企业宣传和参展提供帮助。组织好企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民之间关系的协调,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企业、合作社积极带动农民用土地入股、流转、自办家庭农场等方式,培植和发展专业大户,形成研发、加工、营销、基地生产全产业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水平。

    黎平今年的农耕部署主要考虑了境内特有的优良生态环境、无工业污染的优势,通过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种养配套,大力实施荷虾、稻鱼生态种养的结合方式。以“高屯茶叶和油茶产业示范园”“中潮山核桃产业园”“水口芳香药业产业园”三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为依托,坚持基地建设先行,农业设施同步配套,促进产业建设与全面招商、全面开发同步,为加快企业入驻打下良好基础。

    到目前为止,黎平的稻鱼种养遍及23个乡镇和两个街道办事处,并且生态稻鱼种养历史悠久,特别是生态田鲤鱼市场前景一直高涨不下;黎平的有机茶及无公害园已发展到20多万亩;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州第一位和全省第四位,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建有山茶油基地18万亩,油茶种植面居全州和全省第一位,被列为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和被国家林业局拟定为油茶科技示范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年产茯苓6000吨,约占全国的30%。全县建有金银花基地1万多亩,芳香药业基地1万多亩。(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