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产业化扶贫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引擎

24.06.2015  21:42

        三年扶贫攻坚,黎平县转变发展观念,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放在壮大产业,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上,以“中路突破”和打造“百里侗寨”为抓手,扶产业、强基础,变“输血式”、“粗放式”扶贫为“造血式”、“精准式”扶贫,产业化扶贫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引擎。

  实施“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推动“环境提升、产业突破、民生改善”三大工程,努力把黎平建设成为黔湘桂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面向全球的旅游目的地,咬定“两年减贫摘帽,三年巩固发展,确保每年减少贫困人口达5万人以上,到2016年全县实现“减贫摘帽”目标,到2017年,贫困群众有较稳定的增收渠道”三年扶贫攻坚发展目标,侗都黎平奋力后发赶超!

  抓“中路突破”,示范引领。年初,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到一类贫困村德凤镇蒲洞村调研,遍访全村贫困户,谋划产业扶贫,一个多月的时间,蒲洞村发展金钱柳茶树种植项目1027亩,“韩国美艳朝天椒种植园”220亩,全村400多户,2000多群众参与项目的落实,成为该镇产业发展示范村,待项目有了收成,户均年增收将达万元以上。

  谋划扶贫攻坚,黎平抓准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规划天香谷农业产业园、高屯高效农业产业园,立足山区实际,发挥资源优势,确定茶叶、油茶、中药材、木竹、畜牧、优质米、果品、蔬菜等八大扶贫产业,整合资金主打“茶叶、油茶、中药材、优质米”四大产业,建成茶园面积达24.8万亩,油茶基地面积23.3万亩,中药材6万亩。1至6月,该县共产收干茶10000吨,综合产值8余亿元,仅此一项,带动6万户18万群众增收4亿元以上。

  在产业化扶贫的驱动下,“农户+基地+协会+公司”的发展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侗乡有机米、有牛米、黎平香禾糯等十多个特色品牌,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在侗乡米业等省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20多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打造“百里侗寨踏歌行”精品旅游线。黎平用跳出扶贫抓扶贫的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抢占侗文化发展制高点,打造侗乡文化之都品牌,围绕独树一帜的侗文化核心优势,实施文化引领战备,以侗族文化为牵引,建设百里侗寨画廊,投入景区建设和文化保护资金10亿元,建设生态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健康养生型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面覆盖当地11万贫困群众,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1至4月,黎平县接待游客人数达92.51万人次,同比增长26.41.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4亿元,同比增长26.86%。旅游兴,则百业兴,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壮大,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餐饮、运输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切实的财富。在外乡打拼多年回到家乡创业的肇兴青年陆卫敏告诉笔者,以前肇兴外出打工的人每年都有一千多人,现在是外地到肇兴来谋出路的人每年都在增多,这种反差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县、乡两级共安排干部职工2300人,帮扶贫困户40569户、贫困人口148714人。书记、县长靠在最前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作”,找准贫困根源,研究对策建议,协调项目、资金,精准扶贫,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村到户,让老百姓直接受益。

  在产业化扶贫的推动下,贫困群众收入日渐提高,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据统计,第一季度,黎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8.4元,同比增长265.01元,增长14.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7个百分点。

  打响扶贫攻坚战,黎平一系列扶贫开发“组合拳”强力出击,旅游产业率先突破,生态农业逐步壮大……新一轮扶贫开发如火如荼地开展,侗乡黎平在同步小康路迈出了稳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