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八措施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发展

07.07.2014  15:22

  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黎平县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中对侗族文化保护的实施意见》、《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和《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完成了《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总规编制及《翘街修建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这些法规、规章和规划的颁布实施,规范了该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二是抓好活态传承。以办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该县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扶持龙额河歌节、岩洞六月六侗族大歌节等民间节日20余个。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品牌得到提升;民间歌队得到逐步壮大,传统教歌学歌习俗逐步复苏;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影响日益增强。

  三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教学质量监测站,全面负责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健康监测、开展民族小学校长、民族教师培训等工作,定期组织各民族中小学开展联谊活动,交流民族教育教学经验,民族文化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将以侗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及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活动等列为教学内容,组织编写乡土教材《黎平侗乡简明读本》、《侗族知识简明读本》、《民族文化知识读本》等,免费发放到全县各中小学。目前,该县逐步形成“侗汉”、“苗汉”、“瑶汉”双语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有228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90%,其中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6所,州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4所。建有50个侗族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开展文化传习活动提供保障。

  四是抓好民族文化研究。收集整理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先后出版侗戏《珠郎娘美》、《侗戏演义》等侗戏传统剧目;完成900多首古歌的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嘎锦等资料。加强“三普”中新发现的328处文物点的资料整理。组织出版《五溪之神》、《古韵黎平》、《侗族大歌拾零》等成果作品,购买版权并出版《自然的颜色》(侗族靛染技艺)、《侗族大歌》、《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五是抓好标准化、数字化建设。试行建立侗族服饰标准,收集整理侗族大歌资料,落实侗族大歌数字化建设工作。

  六是抓好遗产保护名录申报。通过积极申报遗产名录有效地促进了该县民族文化和文物的保护与发展。该县的“侗族摔跤”申报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述洞独柱鼓楼”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款约”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评审中。

  七是繁荣文化艺术创作。近年来,该县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县内外各界人士,积极创作以该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通过开展原创作品有奖征集、“吴育锦二胡成果专场音乐会”等专场演出、资助本土专家创作出版民族文化作品和鼓励和支持本土民族作品参加国内外的各项表演等方式,推介本土创作人才和优秀作品,极大地点燃了各界人士文艺创作热情,涌现出《走进侗乡黎平》、《一路欢歌到黎平》、《侗家妹》等几十首优秀原创歌曲,《》、《红军桥》等一批舞蹈作品;完成侗族音画歌舞剧《大美黎平》创作,并成功试演。编辑出版黎平县《群众文化资料•剧本选》民间创作剧本专缉,以及《自然的颜色》、《侗族大歌》等非遗丛书,拍摄录制《自然的颜色》、《三省坡上的歌声》、《黎平600年》等纪录电视作品。

  八是探索民族文化创新保护方法。引入生态博物馆保护机制。我国与挪威王国合作兴建的生态博物馆落户堂安侗寨,通过堂安生态博物馆探索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国家标准(试行);引进香港明德集团创建“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已成为民办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示范。这些探索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走在国内文化生态保护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