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号角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号角
——黔东南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了展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全州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为“十三五”发展规划营造浓厚氛围。本报从即日起开辟“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专栏,连续刊发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十二五”即将渐行渐远,“十三五”正款款走来。
回望即将走过的“十二五”,我们步履艰辛,又豪情满怀。五年的历程,有顺境坦途,也有险滩暗流,更有迎难而上、果断出击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面对一个个难关险隘,州委州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正确而有力的主基调主战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政策措施,蹄急步稳,坚韧前行,使全州面貌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
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预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谱写了科学发展新篇章,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对挑战,多谋善断
经济高速增长,总量实现跃升
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时期3.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这“三个高于”是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交出的经济答卷。
来自发改委的数据,“十二五”以来,我州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增长两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实现了“三高于”目标,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州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 312.57亿元增加到 2014年的701.71亿元,突破7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约16%;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 6.8%提高到 2014年的7.6%,占全国的比重由 2010年的0.8‰提高到1.1‰。
数据的背后是智慧和汗水。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二五”以来,我州三次产业实现了“两升一降”,传统工业占比明显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粮经比不断优化,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4.6:30.1:45.3调整为2014年的17.8:30.5:51.7,一产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三产比重分别提升0.4、6.4个百分点。全州粮经比由2010年的56.8:43.2调整到40:60,经济作物比重提高了16.8个百分点。
——全州实施建设5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实现总产值77.78亿元,实现销售总收入56.22亿元,总销售利润20.95亿元。
——工业发展在“赶”中“转”。全州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6.7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48.17亿元,总量翻了一番以上,大力实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工业培育工程。
——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由2010年的1512.78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3744.58万人次,2015年预计达到4400万人次,年均增长23.8%;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109.7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14.79亿元。
——“十二五”以来,我州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加速构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第二轮城市总规修编,实现乡镇规划全覆盖,完成所有14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140.3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65平方公里,扩容24.6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自2020年)从102.1平方公里扩增至307.11平方公里,增加城镇规划面积205.0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