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非遗联姻市场 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19.08.2014 16:36
本文来源: 贵阳新闻网
民间艺人制作蜡染——画蜡。
刺绣钱包、手提包。
苗族刺绣、蜡染精美绝伦;丹寨石桥古法造纸纸香袭人;小黄侗族大歌宛如天籁;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东南州让“非遗”联姻市场,将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了众多游客,头脑灵活的生意人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推向市场,结合了现代时尚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广受好评。
据统计,2013年雷山县从事银饰、刺绣、蜡染、芦笙加工销售为主的民族旅游工艺品店铺5000多家,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加工及销售人员近2万人,仅“非遗”产业一年销售收入就近1亿元。
丹寨石桥古法造纸始于唐代,石桥村民凭借着祖传手艺轻松致富。
石桥村王武生的工艺品店铺里,古法造纸做出来的笔记本、相框、纸伞、灯笼古色古香,美丽典雅。这样的小商品在网络上格外受欢迎,王五生的网络店铺上,每月销售额达到五六千元,年纯利润在10万元左右。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的带动下,石桥村成立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68户村民入户。2013年,每户利润达到20万元。
从江小黄侗族大歌唱响了世界,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一饱耳福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歌者”,这些“歌者”以外出表演侗族大歌为生。据统计,2013年小黄在外演唱侗族大歌为生者达540人,全村收入达1620余万元。
据了解,拥有众多“非遗”项目的黔东南州立足自身优势,正大力招商引资,从更大力度上推动“非遗”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本报记者 周 清)
本文来源: 贵阳新闻网
19.08.2014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