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消防立足实际 减灾扶贫走出新路子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7个县市(区),其中14个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落后。黔东南支队立足于州情实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突出抓好农村消防工作精准扶贫,走出一条体现人文精神,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消防减灾扶贫新路子。
成就与挑战: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破局突围
贵州省50户以上木结构连片村寨共有4229个,其中黔东南州就达3922个,因火灾致贫、返贫的教训极为深刻。为解决农村火灾这个难点和痛点,2015年支队提请州委、州公安局出台了史上最严问责的“州八条”和派出所农村消防问责办法,对农村火灾事故责任追究从8个方面进行了刚性规定,对16起火灾47名责任人进行了追责,并争取经费2.3亿元用于农村村寨消防“六改”工程,实现了较大和30户以上火灾事故“零发生”,火灾“四项指数”全面大幅下降,造就了黔东南州近40年来火灾形势最稳定的一年。
2016年,相继发生几起有影响性的火灾,敲响了防控警钟。由于农村地区特殊的民俗、特殊的山水地貌和地理环境,真正拔掉“火患穷根”,深入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精准扶贫,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黔东南支队科学研判形势,把消防减灾扶贫放在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大背景下考量,分析地区火灾致贫的区域性和限定性因素,通过抓领导重消防、抓检查除火患、抓制度扫盲区、抓基建强根基、抓监管严治理、抓宣传提素质、抓队伍勤备战、抓责任促落实,精准“滴灌”扶真贫、真扶贫,建立多元多层次的消防减灾扶持机制。
思路与创新: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
黔东南农村消防基层基础仍然滞后,农村消防工作正处于必将长期处于偿还旧账的补课期,缩短差距的追赶期,破解难题的攻坚期,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减灾扶贫难度加大的背景下,黔东南支队建立以扶贫效果为导向的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管控,突出重点,综合施治”的原则,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搬迁一批”的思路,开启多样化扶贫模式,精准扶贫。一方面首重系统性扶持。在综合考察基础上将消防减灾扶贫写入州政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明确农村消防规划、传统村落改造、基层基础、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和宣传教育,不仅将农村消防工作“扶上马”,还“送一程”。另一方面结合科技扶贫。将加快阻燃材料和技术在传统村落上的应用,加强与州委州政府的沟通,制定专项“课题”,积极协调州环保局、州科技局、州公安局等部门,强化调研,深入探讨,共同推进“阻燃技术和材料在传统村落的应用”这一民生课题的研究。同时在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先行先试,分管消防领导亲自抓试点建设,消防部门明确专人蹲点指导业务工作,积极对村寨木楼进行防火阻燃处理。
动力与合力:构建政府、部队、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发展对消防减灾扶贫的边际效应增长放缓,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带来的“包容性”机遇也难以覆盖所有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的扶贫力度。黔东南支队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借力政府扶贫战略和举措,促请州委、州政府谋划农村消防年工作,推动农村消防6789工作措施“落地”,并将传统村落消防改造工作纳入黔东南“十三五”规划。同时也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各个村级“安监员、鸣锣喊寨员、村级警务助理、农电工”等四大员的消防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村民消防意识,主动向50户以上传统村落的“村两委”及本村志愿消防队或专职消防等人员、队伍及村民开展经常性宣传,切实做到“抓早抓小”,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力凝心提升农村御火能力,推动农村由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转变。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专项扶贫、消防部门精准扶贫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统筹政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发展。(责任编辑:陈韵 审核人:罗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