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特色消防宣传体系夯实火灾防控基础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活动现场
贵州省黔东南消防部门立足辖区少数民族村寨实际,结合当前防火形势和任务,深挖民俗资源,拓展消防宣传渠道,不断深化民族地区消防宣传体系,夯实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防控基础。
巧借防火“民俗”。结合黔东南民族习俗特点,开展贴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宣传。一是活用扫寨宣传。每个苗寨于每年冬季进行扫寨活动,扫寨即扫火星逐火魔,进行防火保寨事宜。消防部门利用扫寨时机,积极沟通寨老、村干借扫寨时机开展消防宣传,警示各家各户男女老少注意防火,谨慎用火,避免火灾发生。二是开展鸣锣喊寨。充分发动全州3000多支“鸣锣喊寨”队伍参与防火宣传。消防部门定期举办培训和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努力提升“鸣锣喊寨”队员宣传能力和素质,鸣锣喊寨员每日走村入户,宣传效果明显。三是利用村规民约。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引导村民改变不良用火习惯,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唱响宣传“民歌”。利用苗族侗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开展形式新颖的宣传。一是编写苗侗消防歌曲。消防部门积极与宣传、旅游、文化、教育、广电部门联系沟通,成立相关机构,用简短的词句、通俗的语言,精心将消防知识编写成“民歌”和“山歌”,由少数民族歌唱家演唱,歌曲深入人心。二是组织消防歌舞表演。各地在举办“芦笙节”、“苗年节”、“姊妹节”、“龙舟节”、“招龙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借消防文艺下乡演出等时机,举行消防民歌对唱等活动,受到群众好评。三是教唱消防民歌。协调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消防教育,增设消防课程,教唱消防民歌,提高学生消防安全素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整合村寨“民力”。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面广、线长、任务重的实际,不断提升消防宣传队伍素质,夯实消防安全基础。一是发展消防安全宣讲人。消防部门积极协调苗侗村寨寨老、消防安全四大员在鼓楼、风雨桥等场所开展消防知识宣讲,将防火知识传递给村寨每个人。二是成立民族消防宣传队。各地积极组织村寨志愿消防队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开展宣传,发挥“消防常识宣传队”作用;消防部门培训少数民族村干、村居警务助理等村寨消防安全工作者,利用平时工作发放消防宣传资料,宣传消防安全。三是组建义务消防车队。部分地区组建“小喇叭摩托车巡防小队”等少数民族义务车队,走村串寨对农户家中用火用电安全、基本防灭火常识进行重点喊话,少数民族群众消防意识明显提高。
贴近民族“民情”。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不通,老幼人群不识字的情况,开展贴近实际的宣传。一是苗侗广播村村通。结合苗侗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将家庭火灾预防、常见火灾扑救方法,火灾自救逃生等消防知识“翻译”为苗、侗语,通过“村村通”广播系统早中晚向苗、侗族地区群众传播。二是警示教育入户宣传。将总队和支队印制的农村火灾警示教育片光碟入户宣传发放,实现重点村寨全面覆盖;印制10万份安全知识宣传挂历入户张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描述村寨防火知识要点,通过大量图片让各类人群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三是集中播放消防视频。广泛开展“万场电影进乡村”等活动,通过集中村民观看《119对你说》、《黔东南州农村火灾警示教育片》等消防题材电影和教育片,以生动的画面教育村民注意消防安全,活动辐射全州各地特别是较偏远的农村,让消防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邓伟 审核:罗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