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村民借“避暑经济”脱贫致富

27.04.2017  21:46

“凉资源“变身“热产业

——黔北村民借“避暑经济”脱贫致富

    新华社贵阳4月2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黄勇贤 罗羽 李平)现年37岁的陈军,过去打过工、代过课,也没能过上一个比较安稳富足的日子。不过近八年来,借助老家的凉爽天气,打着“避暑经济”的牌子,他通过经营乡村旅馆承接游客,把“凉资源”变身成为“热产业”,逐步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以前不管干什么,收入都不高,而且还不稳定,直到经营起了乡村旅馆,日子才逐步好了起来。”陈军说。

    陈军的老家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该镇平均海拔在1200米到1400米之间,常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每到夏天,凉爽的天气就会吸引来自重庆甚至国外的游客到这里避暑消夏。

    “重庆的夏天非常热,九坝镇凉爽的气候让这里的很多村子成为了避暑胜地,山堡村就是典型的代表。”九坝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婧说。

    她解释说,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6月初到9月底,重庆以及其他省份的老人就会带着小孩到九坝镇来,中青年人则在周末的时候驱车前来待上一两天,甚至还伴有一些外国游客。山堡村有农户利用这一良机,兴建乡村旅馆承接游客,慢慢挣了钱,同时摇身一变当起了老板。

    2009年,陈军看到经营乡村旅馆的人家逐步多了起来,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大胆贷款10万元,加上一家人东拼西凑,前后筹集3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三层楼房的旅馆,可同时容纳约30位客人居住。

    “我当时是村里的一名代课老师,已经在学校教了11年书,每月工资只有约1000元。在认定‘避暑经济’这一发展趋势后,才决心举债修建乡村旅馆。”陈军说。

    旅馆运营起来后,转折出现了,陈军的年纯收入大幅增加,从当初的一两万元到如今的十几万元。2010年,陈军告别了自己的教学生涯,经营旅馆成为了他唯一的事业。这期间,他通过改造,把自家旅馆的客房规模扩大到30来间,可同时容纳80-90位客人居住。

    “来这里避暑的游客几乎都是长住型,短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每人只需交费1300元,就可以包吃包住一个月。”陈军说,“价格之所以如此‘公道’,是因为很多客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熟人。平时他们还会主动搭把手打扫房间、切菜洗碗等,彼此像亲戚朋友一样相处融洽。

    经营旅馆之余,陈军也着手耕种土地,种植绿色蔬菜,供自家旅馆的客人食用,让他们“不仅住得安心,也吃得开心”。

    重庆市九龙坡区61岁的袁竹茹不久前来到山堡村,她已连续9年在这里避暑消夏,每年都要待半年左右。“这里的天气凉爽,空气清新,食材天然,村民热情。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袁竹茹说。

    好口碑不断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凉资源”最终变成了“热产业”。山堡村监委主任令狐昌容介绍,山堡村有农户845户,共3485人,目前经营乡村旅馆的有327家,仅去年就吸引前来避暑消夏的游客至少2.24万人。全村村民除了约100位外出务工,其余人都在家门口上班,人均年纯收入达1.3万元。

    “热产业”不仅搅热了这个小山村,也带动了村中24户精准贫困户加速脱贫致富的速度。53岁的精准贫困户杨吉林,妻子10多年前因病过世。2016年,在政府帮助贷款的情况下,加上自己筹钱,杨吉林凑了21万元在自家老屋前建起了一栋有三层楼房的乡村旅馆。

    “等他家的乡村旅馆装修结束、经营起来后,村里的‘山堡村乡村旅游协会’还将负责为他招揽客源,让他家尽快脱贫致富,过上稳定的小康生活。”令狐昌容说。

    令狐昌容表示,农村“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快速发展变化,还会持续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进村来,未来山堡村的游客将会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将更好。

[责任编辑: 王梅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