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坝区增产增效
紧扣农村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黔地坝区增产增效
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在黔中大地星罗棋布的坝区里,一车车优质农产品通过快捷交通体系出山闯海,一群群产业工人正抢抓农时谱写春天的希望。
坝区,是贵州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2018年以来,全省上下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和综合种养模式,掀起了深入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将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结构调整 规模经营增产增效
平塘县六硐坝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独特的盆地地形使坝区自成一个四季鲜明的区域小气候。2017年以来,三家企业先后入驻坝区,把水稻、油菜等传统种植,调整为茭白、茄子、西瓜等经济作物。如今,坝区实行的轮作式耕种产生了滚动式效益。
近年来,平塘县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六个转变”,茶、菜、畜等九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仅2020年,全县坝区农业产业产值累计达4.4亿元。
贵州没有平原,国土面积的92.5%都是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如何扬长避短,做大优势产业?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解题之要。
为推动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我省各坝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优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推进落实“一坝一策”,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耕播、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准化生产,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截至2020年底,全省坝区数量为1572个、面积406.07万亩,平均亩产值达8550元,比全省亩均耕地种植业总产值的4031元翻一番多,坝区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聚宝盆”。
下一步,各坝区将加强农作物茬口衔接,推广间套复种、水旱轮作,和“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等优质增产增效生产方式,实现全省坝区平均复种指数200%以上。
提质升级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
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各地坝区正加足马力,不断提质升级,努力培育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官堰坝区,7000余亩小香葱走俏上海市场。去年9月起,贵州沪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蔬菜集团携手合作,在湄潭建设山地高效农业生态园区农旅一体化项目,打造万亩香葱基地,并创建有机生态“湄潭香葱”品牌。
仁怀市协农坝区,不仅优选商品率较高的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种植,还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现代化喷灌技术,实现坝区智能化育苗、机械化耕种、自动化灌溉、科学化防虫防病,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农业“高效、高产、高质量”迈进。
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自2019年规划建设以来,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逐渐打造成一个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样板。
近年来,各地加强坝区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保鲜冷库、初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坝区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截至2020年底,全省坝区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896家、合作社4555家,分别同比增长37.7%、12.4%;土地流转率达到61.5%,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已建成排灌设施1.36万公里、冷库67.69万立方米。
目前,全省建成了501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探索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益联结 拓宽渠道助农增收
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农产品品质的逐步提升,贵州农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民群众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期,岑巩县注溪镇周坪坝区种植的西兰花已成熟,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坝区蔬菜有产销一条龙服务保障,种菜省心不愁卖。”种植户刘治云说,他种植了100亩西兰花,平均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将集中发往广州、上海等地销售。
据了解,周坪坝区采取“水稻—蔬菜”轮作模式,在水稻收成之后,利用土地冬闲期种植红菜薹、西兰花等优质高效作物,一季可以吸纳200人就近就业,让坝区常年有产业覆盖、老百姓常年有活干,实现坝区结构调整和产业致富的互融互促。
开阳县组建县级劳务公司1家、乡镇级劳务公司16家,与坝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劳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保障坝区固定用工和临时用工需求的同时,“以工代训”推动群众自我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困难群众务工性收入。
安龙县将食用菌作为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探索形成了“1210”利益联结机制,即:1户贫困户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2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以及“一包三保”带贫益贫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伴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在各地坝区的大力推广,全省坝区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346.8亿元,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68元。(记者 刘蓝婴)
[责任编辑: 邓娴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