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湘省际边界村的新兴产业路
“今年,政府给我们拉资金、上保险,我种了2.5万袋香菇,预计可产37000斤,按市场价5元一斤算,毛利也有18万元。”黎平县德顺乡龙安村支书龙明坤一边往田里挑菌种一边说。
引进特色奔小康
五年前,该乡龙安、张鲁两村村民自发从湖南周边县引进香菇、灵芝种植技术,现制菌种技术已成熟、种植管理也跟得上,偿到甜头后,群众种香菇、灵芝的积极性很高,产业越做越大。
2014年香菇种植达100多户100万袋,并建有藏菇冰库2座,若年景好,未遇洪灾,每年仅香菇一项为农增收四百多万元;张鲁村灵芝产业由最初的二三户发展到今年23户9.6万袋。
据灵芝种植大户杨通林介绍,去年他种灵芝2万余袋,每袋成本8元,年可产干灵芝0.35斤,当年毛利30多万元,前年按朵卖的就有30多朵,最大直径达120厘米。据了解,在“第五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旅游商品展销会上,张鲁村的灵芝特别引人注目,现场被客商以每朵2000元左右的价格抢购一空。
连年洪灾农心慌
“三年奔小康,一年赔精光”是龙安村地菇产业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2014年6月27日的一场暴雨洪灾,造成大部分菇农损失惨重,重创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这是造成2015年全村香菇种植仅有9户14.5万袋,面积陡然下降的直接原因。
“在去年的那场洪涝灾害中,我种植的1.6万袋地菇全部受灾,另9亩百合被淹大减产,损失10多万元” 龙安村支书告诉笔者:“今年政府给我们菇农上‘保险’,给我们重建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我又种了2万多袋,现已领到政府的菌种补贴6000多元。”
据了解,2013年6月龙安村的香菇产业受强降暴雨影响,造成13万袋香菇飘浮水面,冲走7000多袋,20多万袋被积水淹,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
破解难题重建忙
农业是弱势产业,面对的是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规避风险是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大事。
在全县尚未将香菇、灵芝产业列入政策性涉农保险服务的形势下,如何为农民自发的新兴特色产业打气、鼓劲,已成当地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2014年,德顺乡党委、政府已统筹规划,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拟重点培育打造龙安村的香菇、张鲁村的灵芝产业,以撬开德顺发展新兴特色种植之门。
“张鲁、龙安两村村民不等不靠,自发种植灵芝、地菇多年,一度成为全乡产业排头兵、产业千万元村”德顺乡党委书记王平森对笔者说:“扶持两村发展灵芝、地菇特色产业是全乡产业规划的一部分”。据了解2013年福建商到村里收购香菇时就感叹:“这里的香菇价位好,就是进村的路况极差!”
“龙安的香菇质量上盛,销路紧俏,倍受青睐,每每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当地政府官员信心满满地说:“为补齐道路交通短板,乡村两级多次对接上级部门,终于跑出这两个村的水泥公路,今年实施。”
今年,当地政府结合精准扶贫,以扶贫开发、产业扶贫为重点,整村推进扶持张鲁、龙安2个村的新兴产业发展,目前,种植户投入20多万元,当地政府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29.2万元,补贴农户菌种。
笔者从乡扶贫办了解到,灵芝、香菇种植户分别按每袋2元、0.5元给予菌种补助。目前,132250元的菌种补助金已发放到32户种植户手中,今年全乡灵芝、地菇种植24.1万袋,预计为农增收350万元以上。
扶贫办负责人说:“现在,两项目已进入种植管理阶段,待10月、11月验收后将兑现另一半菌种补助金给农户。”为确保项目见成效,该乡明确专人对项目实施前、中、后跟踪服务,对项目效益、风险、问题等进行评估,力争项目真正为民致富、为地方经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