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乡村求“变” 活力无限

14.03.2016  18:29

    近年来,黔西县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农村资源,撬动农村资金,释放出喜人的发展活力。

     集中吆喝 打响品牌

    金碧镇杨家店村的杨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531户、2000余人,流转土地2731亩,集中药材药用皂角驯种、育苗、移栽、加工、销售、信用合作为一体。目前已经有3万余株皂角投产。

    合作社每年组织“联合采购”尿素、复合肥、普钙等生产用品,按成本价直接供应社员,为社员减轻负担20余万元。此外,合作社内部还开展资金互助,为社员调剂资金560余万元,帮助500余户社员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这是黔西县农民“聚指成拳”闯市场的缩影。该县积极引导群众成立联合社、合作社等组织,全县29个乡镇(街道)成立各类联合社、合作社521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6.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亿多元,合作社成员数为3889人,带动1.7万余农户致富。

     资本返乡 形成规模

    黔西县大关镇广泛动员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已有45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费入股,流转土地1350亩,农户与合作社按土地流转费折合入股金的10%进行收益分成。

    林泉镇海子村则引进了长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公司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农民以土地入股,政府补助40%的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每年红利的一半分给入股群众。

    协和镇杨柳村成立协和国群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筹集社会闲散资金100余万元,用于花卉种植,去年合作社盈利400万元。许多群众称,不打算外出务工了,要将近两年的土地租金和在外务工的收入一并投入到合作社,等着分红。

    据介绍,该县广泛引导农民充分挖掘农村各种资源,着力结合农村资源特色,把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合作社共流转入股土地面积达85121亩,目前采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合作社共有108个,整合参与“三变”资金31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86万元,集体资金448万元,社会资金2286万元。

     游子回归 畅想未来

    今年,协和镇杨柳村村民杨龙不再外出务工,他把两年的土地租赁金6000元和外出务工的24000元作为股金投入协和国群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杨龙说:“在外累死累活一年,父母成了空巢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到头来还不如在家乡大棚里面务工的收入高。

    大关镇邱林村返乡农民工董光华创建了贵州腾馨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20户贫困户入股,入股金为254000元。同时,入股的农户还可以到合作社干活。该镇前关村长冲组贫困户杨开友说:“我来合作社做工,每天能拿到120元报酬,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一年可增加20000元的收入。年底,自己还能分上千元的红利”。

    外出务工人员将土地等资源变成了发展的资本,各种闲散资金变成了本地企业的股金,自然而然身份变了,成了股东、股民的村民给自己干事热情高涨。(通讯员 卢林)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