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五大产业助推生态畜牧业转型增效

31.10.2014  13:57

  “人均一头牛、致富不用愁,人均五只羊、致富奔小康”。黔西南州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手段,大力发展牛、羊、生猪、禽蛋、渔业五大产业,促进了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州生态畜牧产业年总产值已达68.48亿元,占全州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

 

  近10年来,黔西南州结合山多地少、传统特色养殖历史悠久的实际,在全省率先提出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围绕“做大规模、提升质量、增加效益”要求,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和资金拉动下,截至2013年底,全州共建成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规模场93个,1000头以上的5个,10000头以上的1个,存栏牛数量增长到69.22万头;建成年存栏肉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62个,年存栏500只至999只的39个,1000只以上的22个,存栏羊数量增长到了101.25万头。

 

  以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为契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目前,全州共建成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10个,生猪存栏量增长到180.2万头。此外,该州还新建年存栏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2个,1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7个,年存栏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省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4个。

 

  通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黔西南州如今已建成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大鲵驯养繁殖基地3个,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示范点2个,大水面网箱养殖户1.2万户,水产从业人员3万余人,产品远销到贵阳、昆明、曲靖、六盘水等地,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品输出地,万峰湖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

 

  生态畜牧产业在促进黔西南州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据统计,到2013年,全州共建设草地156.8万亩,其中人工草地107.2万亩,改良草地49.6万亩。随着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进一步保持了水土,石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促进了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在此过程中,晴隆县还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羊“晴隆模式”。国家有关部门还将“晴隆模式”作为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进行推广。

 

  据悉,在拓展“晴隆模式”的基础上,黔西南州力争到2020年,全州实现年出栏肉羊300万只、肉牛100万头,并建设基本草原300万亩,使生态畜牧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