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加快林业工程建设
—— 黔西南州加快林业工程建设巡礼
作者: 墙忠元 毛扬周 胡奎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工作的安排,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推动全州石漠化山头绿起来,本报与黔西南州林业局合办《以树为纲、绿色小康》新闻专栏,今日起与读者见面,新闻专栏将重点报道全州生态建设成效、生态产业发展成果,在推进石漠化山头绿起来进程中的示范乡镇、典型人物、优秀企业等。
时值深秋,行走在金州大地,看山,青山葱郁;看路,绿树相随;看城,城在绿中;看村,绿荫掩映……绿色成为黔西南州大地的主色调,全州上下围绕“绿山头、美乡村、旺产业、富农民”的林业主攻目标,突出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已由2013年的47.32%上升到2014年的50.04%,排位全省第五;2014年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85.26亿元,排位全省第五;今年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全州古、大、珍、稀动植物保护率为100%;今年开展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完成情况排全省第二名。
这一个个可圈可点的林业工程建设数字背后,是黔西南州努力实现由重度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向青山绿水、生态宜居宜业地区跨越中激扬的鼓点,彰显出了美丽金州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
黔西南曾是贵州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石漠化分布广泛,石漠化程度深,2008年,全州8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县,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2012年,省委、省政府从关心支持的角度,将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州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放在了黔西南,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对黔西南州工作提出“五个起来”重要指示,目的就是要全州上下通过植树造林,通过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向“山”要效益,向“绿”求跨越。
2014年12月,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全州实际情况,下发了《“五个起来”的实施意见》,在全州拉开了“石漠化山头绿起来”造林绿化工作序幕。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州委、州政府又结合同步小康、精准扶贫、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提出了以乡镇为单位的“以树为纲、绿色小康”行动,明确将“石漠化山头绿起来”造林绿化三年攻坚目标两年完成。
至此,从四旁零星造树到大规模荒山育林,从退耕还林到身边种树,在金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绿山头、美乡村、旺产业、富农民热潮。
2015年,全州“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三年目标两年完成的215万亩营造林任务,第一年度任务82.3万亩,1至8月份完成61.21万亩,完成率74.38%。其中“153工程”33.76万亩,完成26.65万亩,完成率78.93%;省发改委和省林业厅下达黔西南州的营造林预安排计划47.27万亩,完成37.98万亩,完成率80.35%,排全省第二位,完成情况仅次于任务总数才0.27万亩的贵安新区,远高于全省41.61%的完成率。
二
10月中旬,记者走进兴仁县屯脚镇大箐丫口5000亩速生杉木林基地,大开眼界,一阵秋风吹过,只见连绵起伏的山脉中,荡起一浪浪绿波,1万余亩杉木长势喜人;杉木林下,中药材桔梗、龙胆草绿意盎然。
这个林场始建于1988年,原有面积1039亩,2013年林场抢抓全州绿色发展机遇,又流转土地及荒山9000余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开展造林、护林,无论是荒山、耕地还是林地,林场都与农户和合作社共同经营,按照5:1:4的分成模式进行,目前,林场种植杉木面积超过万亩,据统计,林场每年支付农户工费达160万元,造林12年成林后,销售木材纯收益按比例分成,预计最少的农户可获得5万元,最多的可获得20万元的效益分成。
为提高林地利用率,提高林下经济,2014年,林场又实施林下种植桔梗200余亩,亩产1200公斤,林场年毛收入达90余万元;2015年又种植龙胆草200余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500余万元。
大箐丫口林场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双赢,不仅解决了农村荒山闲置,造林成效低,造林不成林等问题,更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
向石漠化进军,要绿色更要效益,兴仁大箐丫口只是全州上下向“山”要“绿”要“利”的一个缩影。
为加快推进“石漠化山头绿起来”深入实施,发挥绿水青山对于县域经济的支撑点作用,近一年来,黔西南州在林业工程建设中更是亮点频传:
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首家林业电子商务平台。按照州委主要领导指示,在册亨建立了集林权交易、抵押融资、利民便民的“为林、兴林、惠民”林业电子商务平台,成立了华东林交所黔西南分中心,组建了贵州绿色资源交易网,
5个多月运行情况良好,交易额1773.69万元。
在全省率先推行了造林管护主体前移。按照州委主要领导的亲自部署,黔西南州起草印发了《关于实施乡镇“以树为纲、绿色小康”行动的实施意见》,把造林绿化作为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首要任务,属全省首创。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林业项目“先建后补”办法。为将林业项目复杂的“过程管理”改革为简便的“结果管理”,我们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于今年8月初出台了《黔西南州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先建后补管理办法(试行)》,在造林机制创新上走在全省前列。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退耕还林部门联动机制。为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面临的地块破碎、难于落地问题,我们会同国土、畜牧等五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计划落地到户的通知》,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先退耕,后逐步调整(变更)”措施,成为“部门担当”来破解退耕还林新难题的首个市州。
在全省率先采取“奖补激励”模式建立了州级示范苗圃基地。为强化造林保障,确保就地育苗、适地适树,上半年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形式,引进苗木企业投资建立了1400多亩的“以树为纲,绿色小康”州级示范苗圃基地,得到省厅和州政府领导的肯定。
积极探索珍贵用材树种试种和推广。结合黔西南州气候优势,引进珍贵树种海南黄花梨、本地优势树种金丝楠、金丝榔试种,并采取长短结合,通过送苗木和种植技术服务,优先支持建档贫困户房屋“四旁绿化”,积极探索林业精准扶贫切入点。
三
回顾成绩成竹在胸,面对未来信心满怀。面对大好形势,黔西南州提出到2016年底,全州宜林荒山、公路主干道两旁可视范围缓坡耕地等全覆盖植树造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黔西南州提出了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为中心,抓好“153工程”的最后冲刺、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落地和县乡村造林绿化项目的如期完成,今年内高质量完成全年造林任务82.3万亩,明年将完成造林任务132.7万亩。加大林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骨干苗木基地建设和花卉等林业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县市新建1-2个骨干苗圃,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造林绿化强化基础。抓好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在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攻坚工作中,切实把高速通道带状绿化、美丽乡村四旁绿化、旅游景区添彩美化作为重点,让林业工作“为山地增绿、为景区添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探索林业“接二连三”路径,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成为助农增收增长点。在盘活巩固存量基础上,做大“六大产业”(速生林产业、珍贵用材产业、经果林产业、花卉苗木产业、中药材产业、木本油料产业),拓展林业产业发展空间。精心谋划和编制林业发展规划。围绕全省森林覆盖率《60规划》和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倍增计划》,精心谋划林业发展五年目标;组织力量对《“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各项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和上下左右指标衔接,谋求“十三五”林业大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态建设之路已经开启,植树造林责任在肩,更需加倍的努力,10月19日,在州委“以树为纲、绿色小康”工作推进会上,州委再次动员和号召全州要全面掀起种树高潮。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邓家富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林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关键。各县(市、试验区)、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全面推进植树造林工作,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生态优先,妥善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把石漠化治理、造林绿化等工作置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部署,实实在在把林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培植特色产业、发展林下产业、探索二三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全州绿色发展作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