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敢叫石山换“绿”颜

24.03.2015  11:16
  本报记者 宋洁

  三月,万物新生,百草繁盛。车行于黔西南州的重重大山中,依然是百转千回。只不过,远处近处,高高低低,绿色把曾经“龇牙咧嘴”的石山区装扮得生机盎然。

  柏树、车桑子、核桃、澳洲坚果、五星枇杷、金银花……满山遍野,绿得让山养眼,绿得让水清澈,绿得让人振奋。

  黔西南州与石漠化的持久战,已经取得了可观可感的成果。

  大自然馈予黔西南“地球上一道美丽伤疤”的马岭河峡谷、天下奇观的万峰林,也带来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山区。

  敢叫石山换“绿”颜。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和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风吹草低见牛羊。海拔1580米高山上的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白色的波尔山羊和黄色的杜泊绵羊悠闲地啃着青草,犹如一颗颗活动的珍珠。这里原是一个石漠化严重的极贫村,通过引进草地畜牧技术,建成了一个山羊成群、绿草遍野的绿色家园。

  政府为农户提供种草、修建羊圈的资金,农户贷款买羊享受贴息,“晴隆模式”成为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科技扶贫、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推进的成功范例。目前,晴隆县已种植人工草地45万亩,改良草地20万亩,羊存栏数达40多万只,引进了年屠宰120万只羊的海权肉羊加工厂,产品销往国内外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