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三年倍增计划”实现民营经济“七个提升”

26.09.2014  18:38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6日电 近年来,黔西县始终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积极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经济上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有效支撑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四个重点

    突出良好政策环境营造,重点优化政务服务。一是制定配套政策,打破民营准入限制。黔西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解决政策不配套的问题,形成了扶持民营经济比较系统完善的优惠政策体系。首先,推行民营经济“非禁即允”,除国家明令禁止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营资本开放。其次,降低或放宽投资主体资格、企业名称、注册资本、经营方式、经营场所、企业投资规模等限制条件和规模要求。再者,制定了《黔西县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目标,扶持对象、扶持范围、操作程序、部门职责等内容,并在“3个15万”的基础上增加了商标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微型企业申请商标注册,树立品牌意识。二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深入贯彻实施“先照后证”等级制度改革工作,并按照“能减则减”的要求,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杜绝同一个事项多个部门重复审批、审批互为前置条件的情况,未经批准和公布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进行审批,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平均办结时限从13.5个工作日降为4.7个工作日。完善监督机制,在黔西县纪委监察局设立非公有制经济侵权发展投诉中心,坚决查处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以及乱收费行为,保障民营经济合法权益。

    突出服务机构建立健全,重点构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一是率先成立民营经济服务机构。2011年11月,黔西县在毕节市率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中小企业管理局),为黔西县工业经济和能源局所属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综合股、民营经济股、中小企业股,编制12人,履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管理、协调和服务和组织指导全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以及全县旅游商品产业推进工作等职责。二是积极搭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了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下辖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规划面积为33平方公里,目前引进民营企业27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工业总产值将达到63.5亿元,可解决7800余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3.25亿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产业布局以煤电、煤化工、煤机制造为主,辅以建材、冶炼、物流等产业。园区入驻民营企业13个,项目建成后预计总产值达50亿元,可解决3000人就业。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产业园建设,出台了《黔西县民营经济产业园发展工作方案》,规划申报永燊、太来、红林、绿化、谷里、钟山、洪水、锦星、雨朵、新仁、大关、杜鹃共计12个乡镇(办事处)民营经济产业园,目前申报获得批准的红林、杜鹃、钟山、素朴、谷里5个民营经济产业园正在建设中。

    突出民营资本优势发挥,重点鼓励民营企业在多领域发挥作用。一是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间资本兴办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办学用地、政策性贴息、资金奖补、教师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民办培训机构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国有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教学活动、表彰奖励、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同类公办教师退休待遇。二是大力支持民办医疗事业。对民营医疗机构执行政策规定的,均按程序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通过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并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一、二、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门诊部。三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房地产、工业、农业等领域,在行业准入、用地保障、财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力,共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突出微型企业扶持,重点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一是积极做好微型企业创业培训。举办了8期G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免费为338名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知识能力。二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截至目前,黔西县已发展微型企业556户,注册资金5641万元,可提供解决2949余人就业,已兑现微型企业财政补助资金1487.5万元。三是为微型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小额贷款公司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将微企“扶上马,送一程”,截至目前,共帮扶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1105.6万元,其中:向微企办提出申请获得5户75万元,以个人信用向银行申请获得94户1030.6万元。

     实现“七个提升

    民营经济投资积极性不断提升。黔西县自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以来,民营经济投资和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三年倍增”。全县有个体工商户从2010年的11702户增长到2013年的21212户,民营企业从557户增长到1338户,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0年的42.2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3.47亿元,民间投资额达从2010年的28.2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7.6亿元。

    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0年,黔西县民营经济纳税额3.4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12.28亿元的27.7%;2011年,民营经济纳税额5.98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15.76亿元的37.9%;2012年,民营经济纳税额8.6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22.22亿元的38.7%;2013年,民营经济纳税额11.96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30.29亿元的39.5%。

    民营企业服务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能力不断提升。黔西县民办教育已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截至目前,全县共有44所民办学校,总投资达11200余万元。其中,民办中学有云志中学、树立中学等4所,民办小学有黔锋小学等8所,职业技术学校有黔中驾校、顺风驾校等4所,幼儿园有水西幼儿园、蓝天幼儿园等28所。全县民办学校在校(园)生总计达到12698名。同时,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医院,先后建成了桦晨医院、阳光医院、百姓医院等28家民营医院及145个私营医疗机构;具备收治病患床位数1369个,从业人员达2395人。

    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作用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就业呈现出数量上不断增加,结构上不断优化的特点。今年1-8月份,黔西县有从业人员60.38万人,其中,民营经济从业人员39.25万人,占65%,民营经济在拓宽就业渠道,吸纳下岗失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纷纷加入民营经济队伍,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

    民营经济对城镇化助推作用不断提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民营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市场份额达75%以上,有效助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建成了黔龙新城、福临国际、盛世花都、国盛铭城、华辰上都等一批住宅小区。仅新城地产投资建设的黔龙新城就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建设突飞猛进,水西古城、同心商贸城、万丰国际等一批集商贸和物流为一体的民营经济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截至目前,黔西县民营企业开发房地产项目共计23个(新区20个,老城区3个,不含保障性住房),项目总用地166.4公顷,房地产建筑总面积297.3万㎡,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76亿元,按照每户120平方米计算,可满足约2.5万户,10万余人的城镇化住房需求。

    民营经济促进工业化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黔西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目前,黔西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包括全部规模以下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超过国有工业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从规模以上工业看,在黔西县54个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39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72%。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5.3亿元,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县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为58%。

    民营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效果不断提升。近年来,黔西县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投资农业的民营资本不断增加,发挥龙头效应的民营企业有效带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截至目前,黔西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户已达1381个,广泛涉及种植业、饲养业、家庭手工业、副业、林业、渔业等10多个行业。一些个体私营业主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农业开发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批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初露头角,如黔西县绿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志毓牧业有限公司、黔西县龙兴生态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众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黔西县水西泰丰园、贵州周氏农业综合开展发有限公司、黔西大关美人指葡萄园等20多家民营企业正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挺进。(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