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精准帮扶战贫困 提速赶超奔小康
高小斌,几年前还是特困户,如今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小轿车,年入20多万元。在黔西县,像高小斌一样,通过政府精准扶贫最后实现精准脱贫的农户比比皆是。近年来,黔西县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五年来累计助力近10万人口脱贫致富。
黔西县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促进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累计受益农户10.78万户次35.42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受益4.23万户次11.62万人次。
巩固油烟传统产业,建设优质烟叶基地,2015年全县预计收购烟叶13.2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7264亿元。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蔬菜、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今年预计特色养殖业产值可达6.64亿元。积极开发农业观光游、田园休闲游、生态养身游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围绕打造山地高效精品水果基地这条主线,规划种植了20万亩石榴,全面投产达产后,预计产值可达20亿元,全面实现生态美、群众富。
坚持产业“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着力实施“122”产业扶贫工程,即1户贫困户种植2亩水西红宝石软籽石榴,林下养殖50羽以上黔西黑土鸡,实现增收2万元或1户贫困户种植2亩蔬菜或中药材,配套养殖50羽以上黔西黑土鸡,实现增收2万元。
此外,该县注重生态移民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在谷里镇、铁石乡投资1961.16万元实施生态移民项目,规划搬迁291户1177人,打造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框架,目前已引进贵州金锄禾现代农业公司投资3500万元建设无土快繁蔬菜种植基地,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在驮煤河投资10亿元实施生态移民项目,规划搬迁2675户12000人。依托工业园区与南部新区建设,计划利用安置点规划建设商铺700个,建设综合性家居建材专业市场,可以提供2100余个就业岗位。
全国营养午餐发源地的红板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少、边、穷”村,是全省100个重点极贫村之一。该乡党委主动担责,修通了14公里通村水泥路,实施危房改造250多户,发展种草养羊65户、核桃种植3350亩、林下养鸡5000羽、集团帮扶能繁母牛养殖27户,为推动该村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扶贫开发中,黔西县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同时加强与对口帮扶单位的交流,集聚精准扶贫攻坚力量。截止目前,民建中央、民建贵州省委及东部十省市民建组织等,共实施帮扶项目300多个,捐赠帮扶资金5000多万元,协调项目建设资金2.5亿多元,促成招商引资签约资金70多亿元。(通讯员 黄大杰)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