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斌: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村官

23.12.2015  19:15

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村官

——记扬武镇新联居委会副主任龙启斌

    2015年12月2日凌晨,一个令人无限哀伤的日子,龙启斌走了。

    这位年仅47岁的丹寨县扬武镇新联居委会副主任(文书),11月30日上午11时许在本村协调蓝莓种植项目土地流转问题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田野上,后经抢救无效,永远地走了……

    龙启斌是2011年1月开始任村干的,自上任后,村里的事就成了他最上心的事。龙启斌有高血压,每天都要吃降压药。2015年11月30日上午,村里要开精准扶贫推进会,为提前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天蒙蒙亮他就出门了,早早地来到村活动室里打扫卫生、打印资料。由于心急,出门时他忘了吃药,也没带药。原本打算开完会再回家吃的,谁知会还没开完,就有群众来反映土地流转的问题了。为及时处理好村民反映的问题,他和其他村干一道赶赴现场,把自己吃药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走得太突然了,他的离开,真是我们全村人民的一大损失呀!”村党支部书记李化海深感惋惜。

    龙启斌虽然只是居委会里的一个副主任,是众多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但是村里的人却把他当成“智多星”“致富宝”。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2011年他立足本村资源优势,把自家8亩田地全部用于发展食药用菌产业,率先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探索“产业富民”方略。2012年他在收获创业第一桶金后,积极发动本村村民加入到食药用菌种植中来,并成立合作社,聘请浙丹食药用菌有限公司技术员为合作社技术顾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由合作社将菌棒免费发放给社员和群众,再通过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经营管理模式,让种植户从中收益。在龙启斌的带动下,新联居委会有30多户农户走上了食药用菌产业致富的道路,使20多户贫困户提早脱贫,而食药用菌的管理、采摘,也解决了当地500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

    “他是一个勤学肯干的人。为当好一名称职的文书,搞好村里的文件材料,他主动跟我们年轻人学习电脑操作技能;为带动村里的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他自己种蔬菜、跑营运、搞建筑,带动村里发展蔬菜产业200余亩,发动8户农户加入农村客运队伍,20多户农户到贵州金钟经济开发区工地搞运输,100多人到金钟经济开发区和扬武镇生态移民新区搞建筑……”谈起龙启斌的好,刚到新联居委会驻村不久的驻村干部杨琎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新联居委会距丹寨县城5公里,位于金钟经济开发区规划区内。近年来,随着金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涉及到新联居委会的征地拆迁工作也相对较多,为协助上级部门搞好征地拆迁工作,推动本村经济社会发展,龙启斌勇担重担,专啃硬骨头,扮演了“黑脸”的角色。

    2011年10月,丹寨县第二中学规划建在开发区内,建设用地300余亩,涉及到新联居51户农户的土地80多亩,其中包括龙启斌家的2亩。征地拆迁启动会上,龙启斌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支持,“要征先征我家的”。学校建设牵涉到他龙家4座祖坟,他毫不含糊,拍着胸脯对征拆工作组说:“该搬的都要搬!我们龙家的就交给我负责吧。

    “话好说,事难做”这龙启斌比谁都清楚,他也深知,老祖宗的坟不是他一个人说搬就能搬的,但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子孙后代能就近就学,他把担子扛到了自己的肩上。他忍受着大伯大叔、兄弟姐妹们的责怪与不解,在家人的唾沫下保持微笑,从有学问、有思想的兄弟入手,一个个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并说服他们去做自己父母的工作。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最后大家把对他的“愤恨”也都转化成了“理解”,在迁坟的时候,20多个堂兄弟还主动出资,齐心协力把老祖宗重新安顿好。

    “他是个讲原则的人,办事公平、公正。”这是村主任王治国对龙启斌的评价。龙启斌常对组干们说:“农村工作也要讲原则。兄兄弟弟,姐姐妹妹,亲亲戚戚,不讲原则,扯在一起,怎么工作?

    2012年,常年外出务工返乡的堂弟回家修房子,找他要危房改造指标,让他给村里其他班子成员说说好话,他不但没答应,还把堂弟数落一通:“你常年在外务工,多少有点积蓄,那些比你困难的人更需要这个指标,你就不要想这个事了。”堂弟碰了一鼻子灰,愤愤离开后又去找村支书、找镇里的分管领导说事,结果事情还没个眉目,就又被他后脚跟来“破坏”了。为这事,堂弟好长时间都不理睬他,见面也不打招呼。但是,公平正义终究是站得住脚的,哥哥当年的“不义”,弟弟也早就读懂了。送哥哥最后一程时,向来倔强、要强的弟弟也哭红了眼圈。

    龙启斌走了,他走得那么急、那么安静。他像一滴雨水,滋润着家乡的土地;他像一粒种子,植根了致富的希望;他像一颗螺丝,坚守着自己的港湾。龙启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村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光照日月的业绩,但他却用自己的平凡,诠释了脱贫攻坚的力量。(薛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