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立锦:用青春换取青山
用青春换取青山
——记优秀共产党员、春蕾林场场长龙立锦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19日电 来到春蕾林场,被遍野的苍翠瞬间包裹,原生态的气息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却并非如此繁茂。“当时到处杂草丛生,荒坡一片。”龙立锦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1978年,毕业于锦屏县五七农校林业班的龙立锦,来到春蕾林场工作,从事林场营林验收工作。恰逢县里提出“六年消灭荒山,十年绿上化锦屏”的造林目标,全县群众都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中,而在春蕾林场,更是风风火火。当时的敦寨区区长率领5800余人苦战58天,完成造林面积88000亩。年轻的龙立锦毫无畏惧和退缩,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绿色”战役中,“一股劲的顾着绿化造林,无数次被荆棘划出一道道伤口,都是停下来休息时才发现。”说起绿化造林,龙立锦依旧情绪高昂。
植树造林期间,龙立锦和其他场员一起,每天往返50余里山路,通过人扛肩挑背驮,将70余万棵树苗种在这片荒坡上。
“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工作起来仿佛不知疲倦,结婚后连妻子也一起拉过来,他们基本上将这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这里了。”林场党支部书记杨胜扉说到。
“全国乡村林场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奖章”、“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黔东南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对龙立锦将青春抛洒在春蕾林场最好的诠释。
但这些光环的笼罩下,龙立锦并没有较少或停止对林场的投入,而是倾注更多。
1990年,春蕾林场在完成原规划面积1.9万亩造林绿化任务之后,他又率领场员让绿色向周边延伸,积极开展横向联营辐射造林,不断扩大林场森林后备资源,如今林场经营面积扩大到7.2万亩,成了全县最大的林业基地。
1993年,龙立锦被董事会任命为春蕾林场场长。上任后,龙立锦认真贯彻执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综合利用”的方针,积极推行乡村林场规范化、制度化、企业化建设,深化林场改革,主持制定了林场章程,编制春蕾林场经营方案。
林场利用土地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发了柑橘林基地1000余亩,高产油茶基地500余亩。松杉苗圃基地500余亩,供林场砍伐后抚育自用和向社会出售。培育风景树和行道树苗基地等,扩展了林木种类。林场积极申请扶贫项目,创办林下殖场。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建了一座乡村旅馆,解决林场富余职工就业和增产增收问题。
如今的春蕾林场境内,馆舍群山环抱,流水环绕,鸟语花香。规模也由当时的1个小场扩张为12个分场、20个护林点,建有瞭望塔1座,职工达到200余名,在场职工100余名,资产总值据评估在5亿元以上。
“党的路线重实践,为民务实德为先;心系群众尘不染,‘四风’弊病莫沾边;爱岗敬业做贡献,实事求是道真言;甘当人民好公仆,堂堂正正在人间。”在龙立锦的笔记本里这样写到。如今59岁的他仍旧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务林场,服务群众。
发展好春蕾林场,不仅是保护生态,更是造福一方百姓。“春蕾林场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向‘旅游活场、产业富场、生态养场’转型。”看着茫茫绿海,龙立锦道出了林场下步发展方向。(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