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分之一省份迈入“1万美元俱乐部”行列
近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度经济运行数据之后,各地也开始陆续发布“地方版”经济数据。其中令外界瞩目的一项指标是,广东、福建两省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万美元。至此,我国已有8个省区市迈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的行列。
在GDP指标越来越被淡化的今天,应当如何看待这一指标?
沿海地区率先越过“分水岭”,可喜!
广东省1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实现GDP6.78万亿元,同比增长7.8%;人均GDP按平均汇率折合10330美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
而在同期,福建实现GDP24055.76亿元,按照该省3774万总人口的数量,人均GDP折合10376美元,同样突破人均1万美元的门槛。
8个省份,已经是中国全部省份的1/4水平。从2008年上海首次突破这一门槛,到今天的8个成员,中国花了7年的时间。可以看到,在进入这一“俱乐部”的8个省区市中,除了内蒙古之外,都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在统计学领域中,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般来说,标志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3年,世界上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人均GDP1万美元的水平,大多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只是一个经济指标,无法涵括和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中国现在经济纵向是世界第二,但论人均,只能排到世界80多名之后。因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是一些地区发展比较靠前。
“同时,由于国内的省份之间没有海关、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在地区生产总值的计算上,本身就可能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所以区域性的GDP计算并不一定完全科学,要正确对待和认识。”范剑平说。
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可为!
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本就意味着经济的优化和社会的平衡。比如韩国、日本,在达到这一标准时,国家的产业升级、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都随之达到了较高水平。
拿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的“1万美元俱乐部”确实还存在差距。比如广东,在整体的高发展水平之下,是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早在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就超过了1万美元,但到2014年,粤东西北等地区的人均GDP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1万美元的水平。同时,让民众感到“被平均”的是,人均GDP上去了,但是居民的收入却似乎未达到与之相匹配的标准。比如,天津的人均GDP要高于北京,但是天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却低于北京。
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居民收入一般占人均GDP的比重为55%,但中国很多地方都不足40%。在广东,2014年,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是40%,而在福建,这一比例更是只有37%。专家指出,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有关,没有真正转型为消费驱动、创新驱动,因此并未完全惠及百姓。
范剑平表示,这种矛盾的现象,本身就说明人均GDP不是一个可以解释所有经济现象的指标,也不一定和社会福利、收入分配平衡有关,发达地区的高人均GDP,不能掩盖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社会公平等事业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说到底,检验一个地方的工作,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他们感受最迫切的是什么?一是收入,二是环境。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是使经济的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培育能耗更少、科技水平更高的产业,同时在收入分配和环保等民生实事上努力。”范剑平说。(记者申孟哲)
各省份“深改”出实招 多地GDP主动踩刹车
"速度崇拜"是否就此告别?——三问全国各地普遍下调GDP指标
青春派,炫精彩。扫一扫,带走新华炫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