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贵阳共识
2014贵阳共识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7月12日通过)
2014年7月10日至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年会致贺信,强调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事关当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是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将下大力气防治空气雾霾和水、土壤污染,推进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公约的履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人类环境与发展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倡议”,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发表致辞,强调人类必须自觉地与自然友好相处,人类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的发展平衡共进。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马耳他总理约瑟夫·穆斯卡特,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长汉纳斯·格尔曼,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瓦努阿图副总理哈姆·利尼,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发表演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对论坛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制度约束、改革创新等阐述主张。
会议期间,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有关部委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部分省(市、区)负责人,著名企业家,媒体负责人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嘉宾,围绕“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主题,举办了近100场主题论坛及相关活动,从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教育等不同视角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
与会者一致认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话题,人类与自然共同组成世界。人类是自然孕育的精华,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友好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应给予自然足够的关怀和尊重,给予足够的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和永续发展,而不能一味索取资源、消耗环境存量。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足够的资源、享受良好的环境,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应当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与会者强烈感受到,自从世界大规模的工业化以来,人类生产的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增长,同时,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以及全球反贫困任务艰巨性与环境容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都使人类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空前危机。而且,全球人口还将增长,城市化还将推进,资源消费、能源需求、环境压力还将加大,如果缺乏足够的、及时的转型、转轨、转向,地球生态系统难以承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不可估量和不可逆转。我们应有足够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与会者意识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实现和谐共赢的。成功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关键要有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思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现代科技、信息条件下,高起点进行产业选择和工艺选择,通过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并且进行严格的、持续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完全可以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良好的自我净化能力。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与会者认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在生产方式、新在消费模式,也新在科学技术、新在体制机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平衡,坚持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的平衡,坚持明确各自责任与加强合作的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美丽家园。
第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加快绿色转型。通过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既是解决地区差异和贫困问题的必然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兼得的唯一选择。任何发展成果的评估都必须综合考虑物质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要有经济效益,也要有生态盈余,实现可持续的平衡发展。我们应该把握全球经济绿色发展趋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更加清洁的生产。科学运用价值分工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更大的决心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通过技术变革拉动绿色增长。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产业和健康养生、文化旅游、山地高效农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以物质生产服务为主的增长模式向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变,实现绿色就业。
第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改革推动生态资源利用方式的生态转变,通过创新实现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当前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应理顺市场、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让市场、政府和公众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加强市场化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节能量、排放权、水权等交易,加快发展碳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解决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利益导向问题。从绿色金融、绿色城镇化、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建设清洁社会。
第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加强制度约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需要严密的制度和法治作保障。应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形成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有效的治理体系、严厉的法治约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围绕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红线、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等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使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标准,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和政府行为。
第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各方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政府应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为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提供保障;企业应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坚持绿色投资,追求绿色增长;公众应增强生态意识,履行生态责任,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无论非官方主要群体还是公共机构,无论学校还是传媒,都应当尽其所能、各负其责,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第五,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全球紧密携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采取集体行动。各国都应更积极、更深入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进程当中,认真执行有关国际环境协议,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同舟共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实现有序、有节、有方,加强绿色科技国际交流,扩大绿色产业国际合作。有关各国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落实中瑞自由贸易协定。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高度赞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一致认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共享可持续发展经验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相信通过共同努力,论坛年会必将凝聚新的共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与会者呼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联合国正在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将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各方应以对人类共同负责和人类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实现各国共同绿色发展,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