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GDP占全省30.9%

23.01.2015  21:15

    昨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2845.18亿元,约占全省的30.9%。

    民族自治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30.9%

    贵州省民族地区包含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08个民族乡。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

    据介绍,2014年,全省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2845.18亿元,约占全省的30.9%,其中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增速分别为14.6%、14.5%、14.4%,排全省第二、三、四位。

    3个自治州固定资产投资3715.8亿元,约占全省的22.6%,其中黔南州、黔西南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7.2%、31%,排全省第二、三位,工业增加值698.09亿元,约占全省的17.9%,3个自治州工业增加值增速均排全省前三位。

    同时,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排全省第三、四、五位;黔东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为14.9%,排全省第1位,黔南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757元、7278元,均排全省第3位。全省综合测评,黔南州排位第三。

    除此之外,全省31个经济强县中,有7个民族自治县,占22.6%。118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实现了“减贫摘帽”。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分别达到4548元和2036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6%和16.7%。

     绝对贫困人口多边远地区产业转型慢

    “县域经济实力弱,经济总量小,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与全省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民生问题欠账较大。”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徐飞在通报2014年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表示,从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可以看出,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和问题。

    全省排位最末的10个县中,民族县占8个,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08个民族乡目前仍然是全省贫困问题最突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地区,其绝对贫困人口规模是全省最多的,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产业升级转型慢。(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