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赓续精神血脉 铸造城市之魂

26.08.2021  09:33

  于六盘水而言,三线历史是镌刻在这座城市骨髓之中最难忘的记忆;三线文化,是深根于这片沃土的独特文化;而“三线精神”,已浸入六盘水人的血液,由此构筑起的“精神高地”正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六盘水人接续奋斗、铿锵前行。

  20世纪60年代,十万三线建设大军从城市来到乡村,从繁华地区来到荒芜之地,与六盘水人民携手创业,乌蒙山腹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通过三线建设,六盘水从“不毛之地”成为贵州工业化的先驱,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累计为国家贡献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

  回忆初到景象,三线建设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苦。

  “虽然苦,但精气神却很足。”在水钢原总工程师黄震泽的回忆里,最难忘的仍然是生产现场激动人心的时刻,“1968年11月,我跟随鞍钢支援水钢建设大军来到六盘水,从平整土地建设厂房到正式投产,我们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正是有了这种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忘我拼搏的奋斗精神,10万大军在荒山野岭从零起步,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成果,大片荒地建起生产厂房,延绵大山铺就铁路公路,荒芜山区变得人声鼎沸……盘江、水矿、六枝工矿、水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相继建成,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

  三线建设在创造海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精神”在六盘水不断传承、深化拓展,蕴含了“听党指挥、服从大局,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五湖四海、开放包容,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时代内涵。这不仅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奋斗精神的体现,更是共产党人坚决维护核心的典范,成为六盘水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三线建设者们服从中央调遣,不讲条件、不顾个人困难,打起背包就出发,奔赴三线建设战场。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困难重重的严峻挑战,广大建设者不怕苦、不怕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而今,对“三线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永不忘记,接力而行——

  盘江煤电集团、首钢水钢集团等三线企业依然活跃着,正与时俱进、朝着转型发展的目标迈进;

  三线建设者的“二代”“三代”仍然选择留在这里,继续为六盘水的发展贡献力量,三线依然是这个群体认同的身份标识;

  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盘州671三线文化园、六枝三线博物馆,总能激起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发出由衷感慨;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电视连续剧《正是青春璀璨时》一遍遍在央视、贵州卫视、六盘水电视台播放,唤醒了属于三线人的青春,激励着无数三线后代;

  水城河畔的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人民广场的乌蒙铁塔、街头扳手状的长椅、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标语随处可见;

  …………

  随着三线元素遍布六盘水这座城市,更无不印证着——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

  时光不老,岁月永恒。尽管三线建设历史已经远去,可“三线精神”却历久弥新,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和口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成大情怀和正能量,成为六盘水建设发展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记者 刘定珲 屠琪 通讯员 李曼)

[责任编辑: 吴雨 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