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在小康中掉队”
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华瑶寨的村民在采集瑶浴用的药材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55户瑶族群众住上瑶族特色的“小洋房”
家住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油迈村的瑶族汉子罗卜作,在大儿子、二儿子相继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妻子瘫痪在床,长女罗仕英也因此辍学,仅靠罗卜作种植十几亩地以及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的多重打击下,曾一度对生活倍感绝望。
近年来,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以及油迈瑶族乡的各级政府,把这个不幸的瑶族家庭作为特例,千方百计想办法进行帮扶。通过政府兜底、社会资助、产业扶贫等办法,让这个几近崩溃边缘的家庭,重新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现如今,罗卜作家发展起了养猪业,家庭收入有了明显增加,2015年正月间大儿子还娶了媳妇,2016年又添了孙子,长女罗仕英通过教育兜底已经在县城读了高中,小儿子也在县城读初中,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逐步摆脱了贫困,正在向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迈进。
在黔西南自治州,油迈是全州三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个瑶族民族乡。瑶族在全国共有260多万人口,但在贵州,瑶族只有4万余人,且大多居住在偏远山村,较为贫困。所幸的是,从2016年,瑶族聚居村寨与全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的村寨一起,被纳入全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在“十三五”期间进行重点帮扶,尽快实现整体脱贫。
在2016年3月30日举行的省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四次民族工作联席会议上,我省采取专题形式,对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的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借鉴‘十二五’期间我省扶持毛南族、仫佬族聚居村的经验做法,采取特别措施,对我省65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进行精准扶持,实现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率先精准脱贫。”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会上强调,在扶持这些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保证8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的群众与全省一道实现小康。
2016年底,省政府在贵阳召开会议,全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工作正式启动。副省长陈鸣明在会上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有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真抓实干,只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65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一定能够在民族地区率先脱贫出列,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贵州大地。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是普遍现象
我省识别的9000个贫困村中,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占全村总人口30%以上的贫困村共有65个。
在贵州,与瑶族一起纳入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专项扶持的,除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已经纳入国家人口较少民族专项扶持规划的毛南族、仫佬族外,还涉及到全省人口总数在5万人以下的壮族、蒙古族、满族、畲族、羌族等共8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毛南族、仫佬族聚居村由于有率先小康行动计划推动和国家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外,其他6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聚居村都较为贫困。在2014年我省识别的9000个贫困村中,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占全村总人口30%以上的贫困村共有65个。这些贫困村涉及全省的10个县(市),总人口10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8万余人。
省民宗委副主任徐飞曾多次率队深入我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调研,他认为,这65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大多数位于月亮山、瑶山等深山区、石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弱。
从省民宗委组织调研的情况看,65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平均为28%,榕江县党调村高达44%,远远超出全省14.3%的平均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仅为5570元;通寨路和串户路硬化率仅为81%和57%,有9个村还未实现通村路硬化;接近20%的农户没有通自来水,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靠天吃饭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这些贫困村多数聚集在极贫区域内,贫困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解决不好这65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的脱贫问题,就会拖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后腿。”副省长陈鸣明说。
特殊的省情,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举措。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前,脱贫攻坚已成为我省在“十三五”期间的主战略。
在贵州,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虽然人数不多,但越是剩下的,就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李克强总理指出:“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让各民族携起手来、共同奋斗,使每一个民族、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得到阳光明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站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我省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和使命的担当下,进入“十三五”后,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场事关全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战役,在黔中大地全面打响。
“六个优先”举措如期啃下这块“硬骨头”
从2016年起,信息网络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8年,实现信息网络建设覆盖50%以上少数民族贫困村,2020年实现全覆盖。
“我省是多民族聚居省份,由于种种原因,瑶族、毛南族等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贫困之中,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在副省长陈鸣明看来,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能否如期实现脱贫和小康,关系到我省能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能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正是在这样的高度认识和关切下,2015年底,省委、省政府把《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作为《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同步小康的决定》的配套文件,正式颁布实施。
“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关心和重视。”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向红琼说。
这份《实施意见》的最大亮点,是在推进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扶持的进程中,着重强调“六个优先”:
——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从2016年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优先安排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7年实现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全覆盖。
——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从2016年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对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的贫困户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实行差别化扶持。
——优先安排特色产业发展。从2016年起,种植养殖发展项目、山地特色产业扶持项目等涉农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以县为单位,在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上要逐年有大幅度增加,到2017年实现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全覆盖,每村培育成熟一个或以上产业发展项目。
——优先安排技能培训。从2016年起,雨露计划“1户1人”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锦绣计划等培训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7年实现对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覆盖。
——优先安排电子商务发展。从2016年起,信息网络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8年,实现信息网络建设覆盖50%以上少数民族贫困村,2020年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都有电子商务。
——优先安排基层组织建设。从2016年起,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优先向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倾斜,到2017年,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致富带头人。
省民宗委主要领导认为,“六个优先”是对省委、省政府2012年提出的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两个优先”战略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也是当前尽快补平短板、尽快缩小差距的有效办法。
65个贫困村2018年将实现整体脱贫
2017年末,贵州省要实现35个贫困村出列。到2018年末,实现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19年末,6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根据《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为切实加强对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的政策扶持,2016年12月13日,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按照“省级扶持、市级统筹、县负总责、乡抓落实、整村推进”的原则,到2017年末,贵州省要实现35个贫困村出列,其中,1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到2018年末,实现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3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到2019年末,6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在工作措施中,《方案》提出,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公路建设、自然村寨串户路硬化、贫困村水利项目建设、饮水安全、农网升级改造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整体升级。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解决好移民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二三产业向贫困村深入融合,实现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积极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贫困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消除“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年存量达到5万元以上,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在农民就业培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等方面,方案都做了目标和要求。
为落实这一方案,省政府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省直有关单位和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工作负总责,实行省、市、县、乡分级负责机制,并在贫困退出、考核评价、对口帮扶、资金保障、制度保障等予以加强,相关部门建立监测调度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贵州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适时进行通报。
在这份《方案》正式出台两天后的2016年12月23日,省政府在贵阳召开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工作的启动会。
副省长陈鸣明在会上表示,要想实现《方案》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针对65个贫困村贫困户认真组织开展遍访活动,把建档立卡与进村入户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真正把各村各组、各家各户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
二是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要根据65个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进行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坚持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要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全面准确掌握各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分布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
四是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逐户销号,防止“数字脱贫”“富戴穷帽”,坚决杜绝“被脱贫”的现象。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65个贫困村的整体脱贫工作,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集中的黔东南州、黔南州、从江县、麻江县、凯里市、独山县、平塘县,要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挂图作战,攻坚拔寨。”陈鸣明特别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帮助贫困村解决关键问题,围绕群众需求出实招,创新扶贫新模式,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要带着对少数民族的感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随着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颁布实施,罗卜作们的困惑与突破,正在全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中得到解决。在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省正在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各族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