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民族团结发展 谱和谐进步新篇
走进盘县淤泥彝族乡的麻郎垤村,整洁的村容村貌,在蓝天映衬之下,河流拥抱之中,一栋栋样式古老又不失现代气息、处处透露出彝族气息的民居点缀其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满目葱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一幅如诗如画、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生活画卷,令人不禁为之一振……这是六盘水市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任务繁重这一实际,六盘水市委统战部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继续加大力度,助推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助推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建设。实施民族地区贫困乡镇扶持推进计划、“千企帮村”活动和智力支边等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成效显著。2014年共协调资金1.6亿元投入民族贫困乡村建设和发展。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2014年,全市共有21家单位被命名为全省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名个人和1个集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目前,全市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37个,示范创建活动覆盖了全市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部队,其中省级示范单位26个,市、县级11个。此外,积极争取市委下发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将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市级民族“三项经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民族工作经费)在2014年247万元的基础上,2015年按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万元、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200万元、民族工作经费100万元列入预算,今后每年递增10%;增设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同时要求各县、特区、区民族“三项经费”也要逐年增加。
六枝特区陇脚乡补雨村是一个布依族群众聚居的村落,被誉为“中国布依第一村”。以前的补雨村一切都是破破烂烂的,而如今的补雨村今非昔比,变成了美丽乡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全村现种有红心猕猴桃605亩、油茶300亩、茶叶200亩。已解决本村常住人口50%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创收12000元。村民还申办成立了“农村种养殖合作社”共4个、发展养鸭近千只,养猪300多头,养殖户每年创收可达8至10万元。2014年12月份还以村委会成员为主体申办了一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修建的播西至岔河通组路共1.4公里、共投资96万元、为村级积累增收5万元。
突出“两个共同”主题,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建设。2015年,统战系统协助举办了2015年“水城·玉舍·海坪彝族文化周”,围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共开展了“川滇黔桂渝”彝族服饰展销、“川滇黔桂渝”彝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及周边乡镇彝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对于推进野玉海片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并最终走上商业化运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苗族“芦笙技巧”和彝族“顶牛”2个表演项目,经过激烈的角逐,分别获得了表演项目技巧类和综合类二等奖,弘扬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一直以来,六盘水市委统战部高度重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爱国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抓实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民族工作得到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为六盘水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夯实了基础。
抓好中央、省、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落实。2014年,六盘水市使用省财政厅、省民宗委下达的各类民族资金853.5万元,实施项目120个。其中,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42万元,实施项目66个;中央民贸民品专项资金30万元,实施项目2个;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5.5万元,实施项目16个;省级民族工作经费105万元,实施项目30个;省级民贸民品专项资金5万元,实施项目1个;省级民族教育专项资金26万元,实施项目5个。为确保少数民族资金项目的落实,六盘水市民宗委深入各县、特区、区,加强对中央、省、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安排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确保少数民族资金项目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