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赶超看贵州

18.02.2019  13:00

  兰海高速贵遵复线扩容工程楠木渡乌江特大桥(2018年10月6日无人机拍摄)。该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砼斜拉桥,主桥长620米,主梁宽达37.6米。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欠发达的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全国在相关领域的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坚持生态扶贫、产业扶贫,贵州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画卷

  减贫140万人;经济增速9.1%,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贵州再次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贵州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央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底线如何守,新路怎么走?

  对标中央要求,贵州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夺取最后胜利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探路子、作示范;大数据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内陆开放型经济活力迸发……贵州正成为绿色、创新、跨越发展的热土。

  敢“”,决战脱贫攻坚

  中国扶贫看贵州。贫困人口众多,脱贫任务艰巨,贵州长期被贴上落后的标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脱贫攻坚的时代强音,在多彩贵州奏响。

  毕节市赫章县铁匠乡地处乌蒙山区腹地。集镇不大,16栋崭新的楼房格外显眼,超市、诊所、幼儿园等设施配套完善。每栋楼房二至六楼为住房,一楼为门面房。这是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安置321户1464人。2017年6月开始,搬迁的贫困群众陆续入住小区。为了方便搬迁户就近务工就业,政府吸引返乡农民工在一楼门面房开办服装加工厂,承接沿海企业服装订单。

  作为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户,赵庆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离集镇十几公里的老家,石漠化山区生态恶劣,“种一棵苞谷都要在石头缝缝中找土”。外出打工,不仅老人孩子照顾不了,还挣不了多少钱。现在,赵庆花全家6口人住在六楼的安置房,每天下楼就上班。做计件缝纫,每月收入约1500元。

  毕节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30年前,国家在这里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30年来,毕节试验区从人与自然的“对抗”,逐步走向“共赢”,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森林覆盖率提高近38个百分点。

  赵庆花的脱贫故事,如今在乌蒙山区频频上演。毕节成为贵州脱贫攻坚,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一个缩影。

  贵州曾长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脱贫攻坚是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贵州省委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新担当新作为。

  寒冬时节,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的田间地头一改往年的农闲情形,农技专家连续多日手把手教村民刺梨种植和管护技术。洪水镇人大主席张浪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全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刺梨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冬天在家的劳动力多,正好做一些脱贫攻坚农技培训”。

  像洪水镇一样开展农技讲习的地方比比皆是。贵州开展脱贫攻坚“冬季充电”工作,利用遍布农村的脱贫攻坚讲习所,为农民带去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

  事实上,从2018年春季开始,脱贫攻坚就紧锣密鼓、无缝对接。“春风行动”,利用春耕时节,1400万亩蔬菜种植等产业扶贫措施大举推开;“夏季攻势”,深入开展“贫困人口漏评错评”“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等专项治理行动;“秋季喜算丰收账”,加强督查和考核问责,谋划来年脱贫攻坚工作。

  贵州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农业结构调整等扶贫措施强力推进下,2018年种植业增加值达1438.4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508.0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和4.3%。一大批特色种植养殖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脱贫攻坚“四季歌”,唱出了贫困地区“幸福歌”。据统计,2018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48万,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6.19万人,14个贫困县摘帽。

  敢“”,作示范探路子

  2016年,“试验”这个关键词,无疑是贵州亮眼的名片。

  这一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贵州落户。国家一年内密集支持贵州建设三大试验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欠发达的贵州,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为全国在相关领域的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试验区建设之初,改革即贯穿其中,一揽子创新制度先行先试,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为此,贵州共推进十余项相关改革,五级河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干部问责、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举措,引领全国风气之先。

  目前,贵州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稳定在100%,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平均比例分别为97.2%和97.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

  在贵州,生活贫困与生态恶化往往互相交织,极易陷入恶性循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坚持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2018年,贵州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已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以前没有想过,靠着梵净山还能发家致富。”49岁的杨华军生活在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古往今来,这里的村民几乎都靠土法造纸为生。上山砍竹,下山造纸,劳动力需求大,收入却不高。

  放弃造纸,村民大量外出打工。2004年,杨华军和妻子去了浙江的建筑工地帮人贴瓷砖。每年回乡一两次,他明显感到了村子在不断变化: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青山绿色越来越浓;守着青山绿水,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梵净山知名度增高,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

  和妻子一合计,杨华军拿出打工的积蓄,修了两层共12间的小楼开设农家乐。吃农家菜、看梵净山,这两张“”收效明显,全家年纯收入已超10万元。在整个云舍村,农家乐已达35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100多人,年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体现在扶贫领域,还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引领绿色发展。

  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跑出了贵州发展的“加速度”。

  在贵阳市,打造“中国数谷”的步伐不断加快。驶入数据蓝海,挖掘大数据价值,抢占大数据发展制高点,新一轮产业革命面前,贵阳率先抢滩。引入甲骨文、谷歌、英特尔、微软、惠普、富士康等世界500强企业。2018年,贵阳的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认证示范区。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贵阳“加速度”提供了持续动力。贵阳市市长陈晏说,贵阳将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把大数据作为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创新作为工作的核心定位和重点要求,加快打造“中国数谷”。

  2018年,全国首个5G实验网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在贵阳启动。无人驾驶应用、智慧交通管理应用、智慧市政管理应用等12项5G场景将在贵阳进行全面的试验和应用。作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之一,贵阳正在抢抓5G产业化发展先机。

  5G产业的“抢跑”,是贵州转换新旧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州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使旧动能焕发生机、新动能加快形成。

  尽管经济欠发达,基础弱、底子薄,但也要奋力触摸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贵州后发赶超势头强劲。

  2018年10月11日,上海国际乐器展开幕。在众多知名的乐器品牌面前,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参展人员不仅来谈合作,更想知道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吉他为何有如此深的“缘分”。

  正安县地处黔北高原腹地,不靠海、不沿边、不临江,常年有20余万农民在外务工。近年来,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开始增多,其中不乏在沿海的吉他企业务工人员。他们利用学到的吉他产业管理、生产等经验,在家门口开办起了吉他企业。

  “我看中了吉他产业的发展前景,而且政府也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所以想回家乡干点有意义的事。”正安县一家吉他企业总经理赵山告诉本刊记者,2016年3月返乡创业。当年5月,企业两条生产线就落地投产,日产400把吉他。现在,企业已在天猫和京东上开办了直营店,有了自主的吉他品牌。

  目前,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区吉他企业总量达54家,研发并注册了20余个吉他自主品牌,解决就业1.3万余人,帮助6000多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产品出口美国、巴西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安吉他产业的“无中生有”,深刻诠释了贵州发展理念的创新。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贵州将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区位劣势,转化为临江、临边、临海的开放理念,通过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

  据贵州省商务厅统计,2018年贵州实际利用外资4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居全国第六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9.1%。

  敢“”,厚植发展沃土

  2017年10月19日,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的同志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

  这是现在贵州广大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我可以输在文化程度上,但不能输在精神上,也不要输在信仰上,不要输在志气上。”“现在扶贫就要扶志,钱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共产党员走,共产党员跟着政策走。”日前,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村支书邓迎香来到贵州省的一所高校宣讲十九大精神。朴素的话语,让在场聆听的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为了修建一条出山道路,邓迎香带领村民历时13年,用钢钎、锤子等工具开凿出一条200多米的“隧道”,将村子与山外世界连接,她也被誉为“当代女愚公”。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邓迎香受邀奔赴15个省、区,宣讲十九大精神228场,听众达数十万人。她结合亲身经历,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加油鼓劲,激发各行各业干事热情。

  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最强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主旋律,贵州常态化推进大宣讲。仅2018年,贵州各地即组建了1.2万余个宣讲团,开展8万余场集中宣讲。兴办2万余个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开展19万余场讲习活动。

  近年来,贵州“群英谱”上星光灿烂。邓迎香、黄大发、“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姜仕坤、数十年坚持植树造林解决当地生态恶化的村支书文朝荣等一大批基层干部群众,在“经济洼地”里构筑起“精神高地”。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表示,贵州将“新时代贵州精神”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始终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用苦干实干业绩诠释对党的忠诚,用苦干实干实效为人民谋福祉。

  今年的寒冬腊月,贵州省松桃县大路镇沿坪村比往年热闹许多。拉着日用品、各种年货的小货车,每天都会开进村子里售卖,村民对家门口的“超市”青睐有加。

  “以前村里不通硬化路,摩托车进来都费力。现在进村硬化路修通,进进出出方便多了。”驻村第一书记杨志远说。2018年,沿坪村的18个村民组全部接通4.5米宽的硬化路,总长18.4公里。

  超常规补短板,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重要抓手。据统计,仅2018年,贵州就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5.1万公里,98%的村民组通了硬化路。 

  “新时代贵州精神”凝心聚力,贵州填谷造峰、奋力攀高,交出了合格的答卷。2018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06.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从成色来看,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发展;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持续多年的冬季电煤紧张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创下近三年最快增速;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新经济占比已达19%……后发赶超的“贵州实践”正千帆竞发。(记者 李银 胡星)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
脱贫攻坚新“黔程”
  1月25日,贵州遵义余庆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