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区高标准农田这样建成

09.10.2019  16:42

  十月,一个收获的季节。

  记者穿行黔中坝区,广袤的田野丰收在即。田成块,路成网,地平整,渠相通,一个个规范化的现代种养坝区,诉说着变化,孕育着希望。

  坝区,是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去年以来,我省加快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稳产、优供、增效的目标,聚焦农田建设,加大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通畅、生态良好、宜于农机耕作的坝区耕地,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将农村产业革命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最新数据印证:今年1至9月,坝区土地流转199万亩,土地流转率43.4%,比上年增长10.9个百分点。冷库库容20.9万吨,冷链运输车辆632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27.4%。

  土地整合

  ——变分散耕种为规模经营

  平整田块,是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一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划分到每家每户,普遍的土地状况是小块分散在坝区。尽管坝子很大,却被众多的田坎分隔,形成大面积的破碎土地,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因此,如何整合土地,成了首要问题。

  “最大的难题就是把每家每户作为田土边界的田坎推掉。”长顺县广顺镇副镇长黄卫明指着面前一大片菜地说。

  这里是长顺县广顺示范坝区,引进了贵阳农投集团与县里合作共建“长顺·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去年9月启动建设时,首先需要土地流转,这个问题农户们没意见,但听说要推掉田坎时,许多农户不愿意了,他们担心以后就找不到自己耕种多年的土地,同时还担心收益问题。

  为此,长顺县农业农村局派出一个14人的专班,与广顺镇的1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不分白天黑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针对疑虑,工作组仔仔细细和群众一起算了“三本”账:一是土地边界账,通过航拍加现场精准测量,绘成图让农户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土地在哪里、有多少面积;二算生产成本账,一个劳力一天只能干一亩地的活,推掉田坎后,机械化操作一天可干20亩地的活;三算增收账,种植一亩蔬菜至少有五六千元的收入,相比之前种包谷每亩几百元的收入翻了近10倍。

  “‘三本账’得到群众认可后,土地很快完成了集中连片整治。”长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碧峰说,土地整合后,加上田间沟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坝区实现农田统一灌溉、经营,田间管理更高效。

  省坝区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推进坝区土地流转和农田整治,坝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合工作的有力推进,为坝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去除了过多的田埂、闲置边角,让耕地面积得到有效增加。

 “缺什么补什么

  ——建成功能齐全的农田

  “我们的韭黄卖到上海、浙江,那是‘无敌手’!”普定县化处镇水母河流域坝区,忙碌的村民们打趣中带着自豪。这里的韭黄一年收割2至3次,平均亩产值1.1万元以上。2018年坝区韭黄种植面积1.7万亩,种植户人均增收4057元。

  水母河流域坝区是普定县韭黄主产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质改造,坝区建设机耕道49.5千米、生产便道8千米,建成水利沟渠125千米,有效灌溉面积1.26万亩,拥有农机设备800台(套),机耕面积1.5万亩。

  一个土地平整、排灌方便、道路通畅、宜于农机耕作的坝区耕地崛起黔中。目前,坝区引进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农民合作社96家,并积极构建土地入股、职业经理人经营、保底分红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当前,全省500亩以上坝区共1725个,这些坝区大多开展过农田建设,已基本满足生产条件。为推动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按需设计和填平补齐”的原则,坝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进行提质改造。

  如何建?如何补?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好路径。省委、省政府从顶层设计上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是重要一条。

  补助标准不一,属于新建的每亩财政补助不超过3000元,属于提质改造的每亩财政补助不超过2000元。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的综合配套,实行技术标准“一把尺”,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

  站在播州区乐山镇新华村坝区,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在我省来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这里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灌溉面积0.29万亩、除涝面积0.43万亩,新增机耕服务面积0.63万亩。项目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1.8%,劳动生产率提高3.6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该坝区实现了三个结合:一是生态高效,实现了农田建设与农业现代园区相结合。通过发展稻+鱼工程,亩效益由原来的近4000元上升到8000多元。二是因地制宜,实现了农田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三是实现了农田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播州区农业农村局一位干部道出关键。

  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少硬化、慎砍树、不填塘、禁挖山”的要求,我省在加大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和塘堰湿地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各地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

  同时,关注建后管护的长效性,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各受益主体和地方政府开展日常性工程管护的积极性,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

  贵阳市建设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目前已完成基地土地流转、平整1.92万亩。去年坝区有效灌溉率62%,良种良法覆盖率97%,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56%,力争今年平均亩产值8000元以上,把500亩以上坝区建设成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田”。(记者 赵勇军)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全链条”融合激发坝区产业龙腾虎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华
坝区现代农业高效益这样产生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坝区苹果丰收。新华
坝区标准化基地这样生产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新华
贵州五百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斐然
  金秋十月,贵州大地披金溢彩。贵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