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鸭司令”代人尽孝传佳话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1日电 天柱县邦洞镇织云村鱼塘片区的杨才波和龙银燕夫妻俩,不仅靠着养土鸭走上了致富之路,还靠着养土鸭为寨中外出打工的青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找到了虽远犹能尽孝的一丝慰藉,夫妻俩养鸭、送鸭代人尽孝的故事成为一时佳话。
29岁的杨才波和龙银燕同龄,也是初中时的同班同学,厌倦了打工生活的夫妻俩2013年7月结婚后,仅到外面做了两个月的服装,同年9月就返乡和村里人合伙养鸭。学得一定养鸭技术后,2014年初,夫妻俩自立门户,投资6万多元在鱼塘片圭优湾流转土地10多亩,加上闲置的河道荒滩,干起了养鸭致富、代人尽孝的事业。
杨才波夫妻俩养的生态土鸭老少皆喜。“无论是到广州、湖南,还是到省会贵阳,吃的鸭肉硬是淡然无味,找不到儿时过节吃鸭肉的味道。”“奇怪,我们家乡的鸭肉味道硬是好,香!”2014年端午,刚刚回家探亲的几个年轻人和家里老人一起吃血浆鸭时,谈论着在外吃鸭肉的遗憾,同时也对杨才波夫妻俩养的土鸭味美辣香而赞叹不已。杨才波的养鸭场,河道往上游方向几公里内,没有人家居住。河道里溪水清澈,小鱼翔游,小虾常见。河道边上,野草丰盛,野菜青青,昆虫蹦跳。喂养的鸭子吃的天然饵料,仅需饲喂少许玉米、谷物即可。在这样原生态的环境里,鸭子既少生病,又节约饲料。鸭子肉配以辣椒、西红柿、生姜、花椒、三赖等佐料,经过柴火爆炒,鸭肉酸中带辣,辣中透香,西红柿和辣椒味渗进鸭肉里,味道鲜美。“吃着这样的鸭肉,我们找到了儿时父母逢年过节才舍得杀鸭吃的味道。”“吃着这渗透香辣味的鸭肉,我们就想起了你们小时后吃鸭棒的笑脸,吃饭也香!”
养鸭代人尽孝,杨才波夫妻成了全村的“孝子”。附近的村民和干部,知道杨才波夫妻俩养的鸭子无污染,肉质鲜美,不但能吃出童年的滋味,而且家中老人用鸭肉汤下饭,味道可口,饭也能多吃一点。人在外,不能常回家,买只鸭子委托杨才波帮忙送给老人成了鱼塘片在外打工、在外工作的年青人的时尚。杨才波夫妻也就干起了替人行孝的新鲜事业。
村里的潘仁好,在贵阳制药厂上班,已有17年之多,家中母亲60多岁,父亲70高龄。父母图清净,不愿随他上贵阳居住。潘仁好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双亲,但工作繁忙,来家不易。平常日子,他只好委托杨才波夫妻,一个星期帮忙修一只鸭子,拿10来个鸭蛋,送到家中,略尽孝心。杨才波也是尽心尽力,把鸭子修好,包好鸭蛋,按时送到。
潘存章在深圳创办五金公司已经8年,父母和他在公司一起上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已年迈,公司业务繁多,他又经常出差在外,无暇顾及在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他只好拜托杨才波夫妻代为效劳。杨才波也是不管刮风下雨,都按时把“礼物”送去。如果自己不在家,就叮嘱妻子代劳。龙银燕也觉得能代人尽孝,是修阴积德的事,丈夫交代的事,自然照办。
织云村支书潘万平说,杨才波夫妻俩代人尽孝,送鸭上门,送蛋到家,从不延误。鱼塘片有450多户,他们夫妻的足迹走遍了60%的家庭。在家的老人隔三差五就能吃上喷香的鸭肉,吃上喷香的鸭蛋,心里暖烘烘的---觉得孩子没有忘记他们。在外工作、打工的人心里也得到一丝慰藉---虽然不能常伴老人,但通过这种方式,多少能表达一份孝心。
“我村的人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与杨才波取得联系,杨才波就按照要求准时送货上门。老人收到‘礼物’后,他们则把钱直接通过网上银行划拨到杨才波的账上,从不食言。去年,杨才波足不出户就销售土鸭6批,每批600多只,送出鸭蛋2万多个,收入12万多元。”鱼塘片区的人们都说,杨才波在家养鸭,既致了富,送鸭行孝,又积了德。(金可文 陈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