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驻村干部扎根基层精准扶贫
植根乡村沃土 助力脱贫攻坚
——安顺市驻村干部扎根基层精准扶贫
新华网贵阳2月23日电(通讯员梁衍杰 陈俊君 鲍江)到2020年,安顺市所有贫困县、贫困乡镇全部要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按照安顺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自农村同步小康“四千工程”实施以来,该市组建1007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4775名驻村干部进驻全市所有行政村,住在群众身边搞扶贫开发、推进“一事一议”和信访维稳,帮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寨面貌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住到群众心里去
驻村干部吃住干在村里,是党和基层群众之间沟通的纽带。要让群众认可,不仅要住在群众身边,更需要住进群众心里。
驻村干部舒宣善刚到关岭县花江镇云庄村时,村民看到他开着私家车进村,以为这又是一个下来“镀金”的干部,不以为然。
快一年过去了,舒宣善和驻村工作组埋下头来扎实工作,带领村民修缮了道路和机耕道,把村级党组织夯实起来,为村民带去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现在,全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四五岁的小娃娃都亲切的叫他“小舒”。村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我和老伴种不了地,多亏小舒主动帮我们找人把土地流转出去。”
抓实党建促发展
对于整体经济不强的贫困村,夯实党建基础,建好基层党组织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乡革老坟村,前些年干部带头调整产业结构,部分村民却不支持。
原因是村务不公开,不透明,村民对村支“两委”的工作不信任,认为村干部处事不公。后来,在驻村干部蒋华的建议下,实行村务“四议两公开”,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生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村民对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信得过了,纷纷跟着村干部发展种植养殖业。
如今,该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3760元增加到2015年的6500元。
敢于担当转作风
关岭自治县上关镇红星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犹豫不决。面对这样的情况,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尝试了一条新路。
村干部们顶住压力,带头集体出资承包30多亩土地,引导村民种植生姜、草莓、芦笋、花椒等经济作物,盈利五五分成,赔本村干部承担。村支书韦昆说:“老百姓很实际,看见有好处能赚钱才会参加。我们不做,老百姓更不做。所以我们村干部必须做探路石,要敢想、敢做、敢担当。”
土地流转困难,村干部挨家挨户给村民算经济账,“跟他们说土地每亩转让费500元,参加务工每天60元的收入,和村民自己种地的收入一比较,村民才容易接受。”韦昆说。
敢于担当和尝试、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带动了村班子作风的转变、能力的提升,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去年,红星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产业壮大靠实干
产业帮扶是扶贫的“重头戏”,驻村干部要起到指导作用,找准能够体现特色、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让贫困农户获得资产性收益,让全村找准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确保农户脱贫之后不返贫。
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新村和岩上组因电网老化,村民生产生活备受电力不足困扰,驻村干部曾兵带着村干部积极协调,努力升级改造电网。曾兵说:“要协调的单位和部门很多,村民又很着急,压力不小。”
在曾兵的努力下,国家电网省公司已对电网升级项目进行了批复,目前,已进入工程设计和招标阶段。
西秀区刘官乡金齿村,常年种植烤烟,驻村干部下村后,瞄准该村产业基础,利用专业优势,想方设法提高该村烤烟品质。并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修缮了机耕道,使收烤烟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
而在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乡革老坟村,驻村干部蒋华2015年帮助村里引进了投资300万元的休闲度假岛旅游项目,并引导村民成立2家种植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建成150亩经果林,蛋鸡场1个,养殖了2000只林下鸡,400只黑山羊。“我们不但要引进项目,还得给予农户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各种服务,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而不是“扶上就不管”。”蒋华说。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赵汇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