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我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庄稼减“肥”,农业更美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丰收赋予了更多“绿色”内涵。得益于农业部门开展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及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我国今年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均稳步提升,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比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共减少尿素使用量100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18亿元。据测算,减少的化肥投入相当于减少氮排放47.8万吨、节省100万吨燃煤,大水大肥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
少施化肥行不行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的种粮大户魏仕连今年尝到了少施肥的甜头。“以前施肥是‘一炮轰’,水稻秧苗刚插下去一个礼拜,就把肥料全撒下去;今年改成了肥料分次施、推迟施,第一次只施60%,剩下的再看情况分两次施完。”
为啥要这样改?
魏仕连俨然技术专家,说得头头是道:“一次施完,秧苗前期长得快,后劲却不足;分次施减少了用肥量,控制了无效分蘖,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这样施肥对病虫害防控也有益处,无效分蘖少了,稻田的通风透光条件好了,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就要少一些。”
老魏算了一笔账,这样施肥一亩地能省30斤化肥,农药也省了15块钱左右,总体算下来节省了五六十元成本。新干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姚易根说:“今年我们主推的就是‘三控一减’技术,即控土壤酸化、控地力下降、控化肥用量和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绿色增产。”
“我今年种了1000亩晚稻,每亩省了30斤肥,还增了60斤粮,收成是真不错!”魏仕连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60斤粮,大户种植面积大,每亩增加5斤都不得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告诉记者,化肥是作物的“粮食”,研究表明,它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50%。比如蔬菜作物一般生长期较短,亩产量高达1万多斤,如果没有足够的肥效支撑,一季作物要消耗土地多年的养分积累,丰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化肥要有正确认识,科学合理使用是关键。
“在看到化肥功劳的同时,不能回避过量施用、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问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在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种植效益仍然偏低、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靠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零增长的目标。
具体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是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2015年到2019年,我们要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曾衍德表示,减“肥”并不是简单减少化肥,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减去不合理施肥,提升效率,不会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
化肥利用率,我国与国外差距有多大
那么,我国化肥使用现状如何?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在5800多万吨,使用量是世界第一,化肥利用率则较低。曾衍德说,国际上一般用氮肥当季利用效率来体现化肥的利用率。化肥施入土壤后一般有三个去向:一是被当季作物吸收;二是残留在土壤中,作为土壤养分可以被下一季作物吸收利用;三是损失到大气和水体环境中。目前,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50%,欧洲主要国家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65%,比我国高15—30个百分点。
“我国在化肥利用率上同国外差距较大,但对其原因也要客观分析。”曾衍德表示。
差距首先来自土壤肥力的差异。“我国耕地多以中低产田为主,占70%左右。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较差,一般相差2—3个等级。目前,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曾衍德说,我国最优质的东北黑土区,现在有机质含量仅有3%左右,比美国中部的五大湖区“黄金玉米带”、巴西的亚马孙流域玉米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2个百分点。
其次是种植制度的差异。我国土地等资源利用强度大,南方一些地方是一年多熟,黄淮海地区是一年两熟,仅长城以北是一年一熟。而欧洲、美洲等国家多为一年一熟,土壤肥力保持较好。
三是作物产量水平的差异。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选择了增加投入来提高单产水平。以水稻为例,我国水稻亩产比印度高近1倍,施肥水平高67%;亩产比日本高25%,施肥水平则高30%。
四是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差异。欧美等国家通过实施深耕深松和秸秆还田,一般耕层在35厘米以上,而我国多数地方的耕层只有15—20厘米,保水保肥能力差。欧美国家粮食作物以化肥机械深施为主,水果和蔬菜多以水肥一体化为主,而我国一些地方还是表施、撒施或者“一炮轰”。
化肥减量,难在哪里
农业减“肥”,难在哪里?
“现在地是越来越馋了,明知多用化肥不好,可是停不下来。我种的西瓜平均亩产也就6000多斤,一旦化肥降下来,产量肯定会跟着往下走。”山东高唐县赵寨子镇蒋官屯村瓜农巩金兴说。
专家表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新技术推广难。受认识、能力等多方面限制,分散农户缺乏科学施肥意识。再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种植方式多,技术储备相对不足,适合不同农产品的配方肥及技术套餐服务还不多。这些都是农业减“肥”面临的主要难点。
对于可以替代部分化肥的有机肥,记者调查发现,受农村劳动力短缺、市场不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农民不愿使用有机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费工费时。前年我在2亩地试用有机肥,投入量太大,一亩地比用化肥多好几倍。另外,有机肥要两三年才能看出效果,我种的西瓜每亩地纯收入就1500多元,没有因为用了有机肥就卖得更好,不划算。”
在江西新干县,为了让农民更快接受减肥减药的新技术,农技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溧江镇的高产创建示范片内,竖着一块块实验牌。习惯施肥、高产施肥、大配方、空白(不施肥)的田块儿并列着,水稻长势一目了然。“这里是周边农民最爱来的地方,就得让农民明明白白看到效果,才会愿意跟着做。”溧江镇农技推广站的技术员邓春云说。
据介绍,当前我国化肥用量较大的作物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上,这也是化肥减量的“主战场”之一。此外,化肥施用上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施肥方式落后等难题。有机肥实际利用不足40%,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面积的30%左右。
零增长如何实现
“减‘肥’并不是简单减少化肥,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减去不合理施肥,提升效率。从实际效用来看,化肥减量不但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会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曾衍德说。
据介绍,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农业部将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耕地质量,在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继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二是改进施肥方式。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机械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推广适期施肥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三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加快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四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重点是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还要推进秸秆养分还田,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是把握好‘精、调、改、替’4字要领: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曾衍德说。
张福锁说,我国近些年一系列集成技术积累了成熟经验,减肥增效是可行的。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作物缺什么补充什么、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将肥料精确“点滴”到作物根部,蔬菜节水30%—35%,节肥40%—45%,增产15%—22%。目前蔬菜、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
当然,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推广有机肥还是机械施肥技术,都离不开政策引导。专家建议,要结合农业补贴来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有机肥、参与化肥减量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