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尽孝心”遇上“催结婚”(民生观)

25.02.2015  04:47

又想竭力尽孝心,又想尽量保持自己,怎么两全?

媒体上批评过一种现象:回到家,跟父母说不到两句话又埋头手机,形式上回家了,心没回来。

玩手机影响心的交流,倒也好办,控制一下频率,该撂下时候撂下就是。可是,有些东西似乎撂不下。比如,生活观念和规划。啥时候结婚?生不生孩子?子女有子女的设计,父母有父母的想法,一深入交流,往往矛盾就出来了。难怪好些白领,每逢年关,又想回去,又怕回去。

又想竭力尽孝心,又想尽量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怎么两全?作家木心有句哲语,或可作破局的钥匙:“集中于一个目的,作种种快乐的变化。

孝亲是目的,但实现的路径,可以作种种“快乐的变化”,非得脱鞋上炕唠嗑、打麻将,才叫陪二老?带爹妈出趟国、旅游旅游,带父母一起慢跑、健健身,甚至把老人家拉进群里,也感受一下“红包狂潮”,跟你一起玩手机,不也挺好?老太太不见得比你抢得慢!或者,陪老人家广场舞一回,感觉也很另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是生活智慧。

同样,好好过日子是目的,可生活环境不一样了,也得允许生活方式上的变化。老人接受这个变化,可能比接受玩手机要难些——他们那个时代,晚婚甚至单身、丁克,这些路走的人确实少,有疑虑也属正常。如果想说服父母,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展示自己在新路上的矫健步伐。换了条路,但照样快乐,过得生龙活虎,父母或许就容易接受些。

一位博士生的回乡笔记在朋友圈流行。笔记记录了乡村发展的困难、知识在改变命运时的无力感。很快,一位高校青年教师也贴出了自己的返乡感受,认为“城镇化进程,实际上给多数人带来了更多机会,而不是相反”“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视角不一样,看到的情况不一样,这恰说明了“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肯定城镇化的成绩和正视乡村的困难并不矛盾,应该奔着城乡协调发展这个目的,分别努力,以求新变化。

还是说过年。我们正在进行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社会的跨越,社会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用30年前的标准看,现在年味确实有些淡了,亲族相聚的时间也短了,但也不必过分担忧。关键在于,和谐、友善的过年目的不要变,找出新的路径,让变化成为“快乐的变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25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