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路坎坷

30.06.2014  13:20

               

            1912年,17岁的徐悲鸿在父亲的包办下,与同村的一名女子订了婚。受到新思潮影响的徐悲鸿对此十分不满,因而离开宜兴,外出求学。而此时,蒋棠珍在父亲蒋梅笙开办的宜兴女子小学开始接受西式教育。1916年,蒋家举家迁往上海,当时的徐悲鸿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语。有一次,徐悲鸿在蒋梅笙的好友朱了洲的陪同下,登门拜访了蒋家。在饭桌上,徐悲鸿第一次见到了蒋棠珍。蒋棠珍梳了一条大辫子,前面留了刘海,两人之间没有什么谈话,但徐悲鸿的幽默给蒋棠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之后,徐悲鸿经常去蒋家,与蒋梅笙讨论诗词。每一次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倾听的蒋棠珍也吸引了徐悲鸿的注意。两人的爱慕之情悄然萌发。

  可惜,蒋棠珍在13岁的时候,由父母做主,与苏州的查家定了亲。而徐悲鸿此时想到了私奔,蒋棠珍再三思量之下,竟然同意了。在朱了洲的帮助下,他们私奔去了日本。临行前,徐悲鸿准备了一对水晶戒指,并在戒指上刻下了“碧微”二字,这是他给蒋棠珍取的新名字。这一年,徐悲鸿22岁,蒋棠珍18岁。为了给查家一个交代,蒋棠珍的母亲只能谎称女儿和自己去苏州游玩时暴病而亡,还给女儿办了隆重的丧事。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蒋碧微,原名蒋棠珍,父亲蒋梅笙出身于宜兴的名门望族。徐悲鸿和蒋碧微的爱情就是现代版的穷书生和富家小姐的故事,只是在他们冲破一切束缚,私奔之后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两人以分手而告终,却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无法忘记对方。一见倾心:张道藩给蒋碧微送上情书

  1919年,徐悲鸿获得法国的公派留学名额,于是携蒋碧微去法国留学。那时,夫妇二人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从小家境富裕的蒋碧微经常为开支窘迫而烦恼。此时,她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张道藩。徐悲鸿那时为了筹钱,有时到新加坡为人画像。徐悲鸿不在身边时,张道藩的帮助让蒋碧微又感受到曾经的优越生活。

  张道藩和徐悲鸿夫妇是在德国认识的。当时,徐悲鸿夫妇到德国游玩,在伦敦学习美术的张道藩慕名前来相见。一见面,他就被蒋碧微吸引住了,在一次单独相处中,张道藩递上了一封情书,蒋碧微读完后悄悄把信毁掉了。她觉得自己已经嫁给了徐悲鸿就应该做一个好妻子。之后,她将自己家楼下洗衣店老板的女儿素珊介绍给张道藩,后来两人结婚了,但是张道藩一直没有放弃对蒋碧微的感情。存在差异:徐悲鸿夫妇感情渐渐淡薄

  徐悲鸿夫妇1927年回国,徐悲鸿次年初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画坛声名鹊起,子女也相继出生。后来,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发起为他们在南京建造华屋。异域求学的漂泊、清寒已成往事,远大前程将徐徐展开。

  蒋碧微喜欢也擅长社交,宾客往来,觥筹交错,令她怡然自得。徐家宅邸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可徐悲鸿非常厌恶这种只谈风月,不问政治的聚会,也不喜欢妻子奢靡的作风。

  因为性格、志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夫妻感情渐渐淡薄了。蒋碧微明白,徐悲鸿的心力,全部在他热爱的艺术上,自己“无法分润一丝一毫”。徐悲鸿受不了她的控制欲和过于挑剔,她则觉得丈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艺术家“但取不予”的自私,性格偏激。持久冷战:徐悲鸿爱上学生孙多慈

  上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爱上学生孙多慈(原名孙韵君,他为她改名“多慈”,恰与“悲鸿”呼应),他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学生悉心指点,多方提携。蒋碧微感觉到婚姻岌岌可危,既悲且怒,奋起捍卫。

  夫妻俩的冷战旷日持久。徐悲鸿有家不愿回,远避广西。1938年,他曾在桂林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声明与蒋碧微脱离关系。但他跟孙多慈的八年恋爱,因孙父的坚决反对,最终无果。

  跟孙多慈分手后,徐悲鸿也曾多次委曲求全,向蒋碧微示好、求和,试图弥合裂痕。她却又凛然地将他拒之门外。蒋碧微如此冷硬、决绝,更显然的原因则是,她心里眼里已经只有张道藩,再没有多余空间容纳他人。

  1945年底,徐悲鸿、蒋碧微正式离婚,结束了28年的婚姻。蜜情迭传:蒋碧微与张道藩爱得痴狂

  张道藩留法七年,主修美术,回国后转而从政,逐渐身居高位。因为自身的文人气质,他在民国政府高层中很善于与文化人交朋友,画笔未曾全抛,写过多部有影响的话剧,有时还亲任导演甚至粉墨登场。算是民国时代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

  张道藩跟素珊结婚了,仕途也一帆风顺,却总有一丝郁郁寡欢。他说自己对蒋碧微秘密崇拜、爱了十多年。1937年,南京被敌机日夜轰炸,他俩心底掀起狂涛巨澜,跟这座纷乱的危城相似,竟是一刻都无法安宁。从南京到重庆,再到台湾,蒋碧微、张道藩互写了几十万字情书。

  有时候,美的标准,真是相当主观。蒋碧微在张道藩眼里,内外兼修,风度“高贵娴雅”,“俨若天仙”。张道藩对她无比殷切、眷恋,对她的父亲、子女,也关照得无微不至。孤独离世:与张道藩分手,独居近20年

  蒋碧微、张道藩深度纠缠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素珊携女远走澳洲后,他们在台湾同居十年,他最终没能给予蒋碧微妻子的名分,她的回忆录却对他没有丝毫微词。旁人说她不大好相处,她最好的一面大概都留给了张道藩:聪明脱俗,温柔得体,不强求婚姻,知进退,有分寸。

  当张道藩流露了去澳洲看望素珊母女并接她们回来的念头时,蒋碧微表示理解:“基于种种的因素,我决计促成他的家庭团圆。”她在回忆录多次强调,因为自己遭逢过外力介入而毁家的痛楚,所以,一直不愿拆散张道藩的家庭。这,或许也是由衷之语。

  与张道藩分手六年后,蒋碧微完成50余万字的回忆录,分为上下篇《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在皇冠杂志连载,“轰动遐迩”。两岸隔绝,与子女音书难通,她暮年独居近20年,孤独离世。蒋碧微去世时卧室里挂着徐悲鸿为她画的肖像《琴课》。徐悲鸿病逝于北京时,身边珍藏着与蒋碧微在法国生活时买的一块怀表。孙多慈一辈子忘不了徐悲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徐悲鸿和孙多慈演绎了一段浪漫却又悲情的师生恋。南京市民陆汉民女士是孙多慈的表妹,在她的记忆中,保存着许多“徐孙恋”的片断,其中有些是从未公开过的。母亲日夜监视女儿的行踪

  陆汉民女士的父亲陆和鸣是孙多慈的舅舅,曾经担任过安庆邮政局局长,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瑗曾经在孙传芳手下任职,因此,孙家是在安庆很有名气的一个官宦人家。

  1932年,孙多慈考入了中央大学的艺术系,当时的艺术系主任正是徐悲鸿。那时候的徐悲鸿,因为和夫人蒋碧微性格不合,龃龉日增,苦闷之中,他认识了自己的女学生孙多慈。

  徐悲鸿很欣赏这个美丽温柔极富天分的女学生,孙多慈也对这位关怀自己的师长一往情深。1934年,他们相爱了,师生间的感情纯洁又热烈。

  陆汉民回忆说:“孙多慈和徐悲鸿发生恋情的消息传到了安庆,我的姑夫姑妈(即孙多慈的父母)十分反对,我们是一个旧式家庭,他们绝对不能接受女儿爱上一个有妇之夫。”陆汉民说,为了阻止这段感情,孙多慈的父亲经常大发脾气,母亲甚至搬到了南京,租了房子,日夜监视女儿的行踪,不让她与徐悲鸿接触。

  徐悲鸿那方面,家庭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陆汉民说,据她所知,脾气不好的蒋碧微经常和徐悲鸿大吵大闹,甚至还羞辱孙多慈。徐悲鸿很欣赏孙多慈的才华,曾经打算送她去法国留学,也因为蒋碧微从中作梗而没能够成行。

  1935年,孙多慈大学毕业后,家人不放心她继续待在南京,把她接回安庆,在安徽省立女中当老师。托人帮忙,两人见了最后一面

  陆汉民说,1935年暑假里,徐悲鸿瞒着蒋碧微,偷偷到过安庆一次,这一点,许多徐悲鸿研究者也不清楚,而陆汉民却见证了这一次徐悲鸿和孙多慈的最后会面。

  徐悲鸿托自己的学生、孙多慈的同学李家应帮忙。一次吃饭的时候,李家应把徐悲鸿来安庆的事情向孙家人说了,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瑗当即一拍桌子,扔了筷子说,“不许进门!”当时也坐在一旁吃饭的陆汉民记得,倒是姑妈发了慈悲,劝说姑夫,“既然徐老师都来安庆了,就让他们见面吧!”最终孙传瑗同意了,但条件是,徐悲鸿不能跨入孙家的大门。

  后来,徐悲鸿和孙多慈终于在安庆的菱湖公园见了面。孙多慈的母亲不放心,叫陆汉民跟着去,在一旁“监视”他们俩。到了菱湖公园,有情人终于见面,情意绵绵。

  陆汉民闪到一边,只见二人抱头痛哭,临别的时候,孙多慈伏在徐悲鸿肩头,不忍离去,徐悲鸿也流出了眼泪,连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想着徐先生,是一辈子的事情

  1938年,经过郁达夫妻子王映霞的介绍,孙多慈嫁给了离过婚、带着3个孩子的国民党官员许绍棣。陆汉民说:“大家都不同意,我姑夫气得要命,就连郁达夫也不赞成。”“徐悲鸿听到这个事情,还曾经赶到当时表姐避难所在的浙江丽水,但没有遇到孙多慈,只好作罢。”

  1947年陆汉民从重庆回到安庆,正巧孙多慈带着儿子也在安庆。没有几天,陆汉民坐船去南京,孙多慈来送她。陆汉民回忆说:“上船之前,我问表姐,是否还想着徐先生?”当时,表姐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啊!”

  1948年,陆汉民与表姐在南京见了最后一面,解放后,陆汉民留在南京,孙多慈则随丈夫去了台湾。

  1975年,孙多慈在美国去世,陆汉民是后来看报纸才知道这个噩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