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实施就业扶贫实现“一石三鸟”
沿河:实施就业扶贫实现“一石三鸟”
增加收入激发信心活跃经济
新华网贵阳3月21日电(通讯员 孙蕙)去年底,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组织相关部门到沿河籍在外务工人员密集的广东三水举办“沿河情·故乡行”雁归工程座谈会。
春节期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利用返乡民工回乡过年的机会,举办“春风行动·雁归工程”专场招聘会。
返乡民工抢抓“电商扶贫”政策机遇,回乡开办农村淘宝店。
豆腐皮生产作坊。新华网发(侯德江 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黄泥村雁归人员冯德文在夹石场创办优质豆腐皮厂,年产豆腐皮4.5万斤以上,产值50万元以上,年收购黄豆6万斤以上,黄泥村及周边村寨200多户农民卖黄豆收入12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6000元以上。
1月7日,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十二届第六次党代会上,一整套“多要素配合、多方略促进、多渠道勃生”的精准扶贫路子提炼成型。
“‘十三五’时期,沿河要建好‘扶贫云’,重点通过扶持就业及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一批,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贫困群众限期脱贫、精准脱贫。”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任廷浬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
把扶持就业,通过引导就业、增加就业实现贫困人口长效脱贫作为这一系列精准扶贫道路的“NO.1”,担起“脱贫攻坚”这幅沉甸甸的时代 重担,不是信口设计,而是近年来沿河探索就业扶贫新路成功实践后的效用认可和政策放大。
近年来,沿河在扶贫攻坚中尝试以促进就业为抓手,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平台搭建提升就业硬件,强化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增强金融扶持提升就业创业速率,数万贫困户逐步走上长效致富 道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脱贫不仅仅是收入增加,长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和谐是更深层次的目的。而就业扶贫的优势是,不但可以短时间内实现贫困户收入增加目的,还激发了创业信心,活跃了地方经济,可谓‘一石三鸟’。”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长何支刚说。
搭建平台夯实硬件——创业园+孵化地+数据库
“此次广东之行收获很大,通过座谈,让部分在外创业的沿河籍人士了解家乡的投资创业环境、政策,有了回乡创业的愿望,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通过这种模式,对该县实施就业扶贫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今年1月22日,结束到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召开“雁归工程”座谈会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就业局局长崔俊感慨道。
雁归工程座谈会。新华网发(文波 摄)
据崔俊介绍,这已经不是该县首次到外地组织沿河籍在外创业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自2014年来,该县分别到温州、如皋、张家港等地考察沿河籍在外创办的企业,并邀请沿河籍在外企业家参加“沿河情·故乡行”座谈会、洽谈会等活动,以真情引导沿河籍在外企业家回沿考察洽谈项目,投资兴业的基础上,分别在三水、重庆、贵阳设立了3个驻外服务站,明确负责人和联络员做好相关服务。在挂帮服务上实行“三个一”(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一名联络员)保姆式服务,并组成服务队,向返乡农民工推介创业项目,陪同考察,跟踪服务,并为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挂牌,其中,挂牌示范企业37家,示范基地3个,示范户62户。目前,该县返乡人员创业就业3502人,创办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12户,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等292人。
去年以来,为多形式给就业创业人员提供就业渠道,沿河加快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总投资1.47亿元,建成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各1个,园区总面积5.8万平方米。现已入驻返乡人员创办企业10家,产值1.49亿元,创业孵化基地总投资500万元,基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创业企业符合条件的可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并搭建全方位、“一条龙”“一站式”的支持与服务,计划每年扶持20户孵化实体成功创业,带动500余人就业。
多兰花现代高效农业开发公司就是入驻该县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王春友告诉笔者,自去年通过该县招商引资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后,该县除了为公司提供办公场地外,还负责公司工人培训、招聘等工作,政府为公司搭建了创业平台,公司为该县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题。
雁归工程招聘会。新华网发(文波 摄)
同时,该县还创建“雁归工程”信息交互渠道,更新该县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雁归工程”数据库,建立了创业项目数据库,编制涵盖工商业、农业、环保等范畴的创业项目100余个。利用网络新媒体,创建“雁归工程”服务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咨询平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发布“雁归工程”政策,及时公布企业用工信息,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形成“雁归人员”、就业人员和用工单位、创业扶持单位双向交流网络。同时,通过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辟宣传专栏、手机信息平台、电视公布、挂宣传标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扩大“雁归工程”政策知晓率,吸引大批“飞雁”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