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五个强化”破解脱贫攻坚难题
新华网贵阳2月29日电(通讯员 张世达)近年来,织金县通过实施“五个强化”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助推同步小康建设进程。
一是强化保障机制,破解扶贫机制效果不明问题。脱贫攻坚实行“一把手”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组织全体干部深入村寨进行排查摸底,逐步形成“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干部蹲点抓、单位职工入户抓、村干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实行“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乡镇的任务,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单位、各乡镇和领导干部帮扶工作考核范围;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开展督查,对开展帮扶工作积极、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消极应付、群众满意度低的单位和干部,取消该年度评先选优资格,并约谈乡镇、单位主要领导。
二是强化摸底调查,破解“漫灌式”扶贫不准问题。将“精准扶贫”排查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认真开展“六个到村到户”摸底,做到扶贫对象更精准、扶贫需求更明确、扶贫内容更具体、扶贫措施更具针对性;组织乡镇分管领导、扶贫站负责人开展培训,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对群众实行分类施策进行帮扶发展,确保通过帮扶针对性;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有的放矢开展扶贫。
三是强化就业扶贫,破解贫困群众收入不高问题。依托织金县产业园区和织金经济开发区平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就地富民,让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通过农民“进厂”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1.5万人,带动约5000户贫困家庭2万人脱贫致富,仅东海伟业牛仔服装厂就解决劳动力就业7200人,其中有3000多人来自贫困家庭,员工年平均工资3万元以上,带动1.2万人实现脱贫。同时,以“进厂”为契机扎实开展“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和困难救助”活动,201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980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20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84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4105人;农业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解决就业岗位约1.2万个,每个岗位年增收1.8万元以上。
四是强化合作带动,破解“输血式”难以脱贫问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收益共享、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发展模式,将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对有意愿带动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合作社的企业进行滚动发展、有偿使用。目前,通过组建绿色果蔬、生态养殖和药材种植等专业合作社,规范完善现有合作社运营,推动产业化经营,全县共组织培育专业大户3000余户,家庭农场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97个,建成桂果莱芜黑猪农业生态养殖基地等规模生态畜牧业养殖场或合作社200余个,通过引进农民“进社”,就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每个岗位年增收1.8万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奔小康。
五是强化结对帮联,破解最贫困农户难以脱贫问题。选派333名县直单位干部到村挂任第一书记,截至2015年底共为群众争取帮扶资金5158万元,召开群众座谈会3200次,帮助出点子2600条,落实帮扶项目132个,走访群众32.8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659起,解决困难问题2820个,办理好事实事4675件,协调资金新建、改扩建或维修村办公楼30个。同时,选派1665名驻村干部与333个贫困村、7.1万人结成帮扶对子,化解矛盾纠纷3369起,协调项目96个,协调项目及扶贫资金3500余万元;引导200个企业(合作社)与3000余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平台,带动了8500余人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