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解读

27.08.2014  18:24

 

搬得出 留得住 能致富

———《贵州省 2014 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解读

目标:
        建设住房4.2922万套  搬迁农户17.2万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9037套、156900人(武陵山区8571套、36551人,乌蒙山区7780套、34439人,滇桂黔石漠化区22686套、85910人)。
核心:
        对象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
        搬迁区域瞄准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
        安置地向县城及县城规划区,产业园区,重点小城镇倾斜
        实施方式以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积极性,农民自力更生为主

投资36.62亿元保障搬迁
        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36.6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10.3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4亿元,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捐赠资金2亿元,市(州)、县(市,区,特区)财政配套及整合项目资金10.32亿元。
        1.住房建设投资20.6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10.3亿元,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6.34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4亿元。
        2.配套基础设施,征地费12.04亿元,其中征地1.72亿元,由市县财政补助;配套基础设施10.32亿元,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72亿元,市(州),县(市、区、特区)财政资金及整合项目资金8.6亿元。贵阳市及所属县(区)分担比例仍按5∶5执行外,其余市(州)及所属县(市、区、特区)分担比例仍按3∶7执行。
        3.移民安置和产业扶持资金3.94亿元,用于扶持生态移民产业发展,省级示范点建设及住房贷款贴息等。来源为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94亿元,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捐赠资金2亿元。具体使用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另行制定。住房人均补助1.2万元,配套基础设施人均补助0.6万元;征地人均补助0.1万元。

两政策保障移民权益
        (一)住房政策。扶贫生态移民住房要符合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的要求,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进入县城产业园区安置的扶贫生态移民住房,按人均15-20平方米,户均80-120平方米标准,实行统规统建,原则上不得超过六层。进入小城镇(集镇)安置的扶贫生态移民自建住房,执行户均建房占地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每户移民配套建设一个门面或摊位,柜台。移民搬迁到国有土地安置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房屋产权,移民搬迁到集体土地安置的,按照农村宅基地进行管理,农民可以自愿申请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县级人民政府要协调金融部门帮助农户解决建房贷款,对农户建房贷款按规定给予贴息补助。鼓励县级人民政府推动“三房”深度融合,切实减轻特困农户自筹压力,保障贫困农户基本住房需求。
        (二)土地政策。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市(州),县(市、区、特区)国土资源局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计划单列,优先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项目用地。优先将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纳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依法减免办理农地转用,征用土地等新增建设用地有关税费。项目县(市、区、特区)政府负责项目地块的征地拆迁工作。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

三举措帮扶移民安居
        (一)就业政策。以“5个100工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引导扶贫生态移民尽快实现就业。对于吸纳一定比例扶贫生态移民稳定就业的企业,地方税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适当减免。积极组织移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促进更多移民实现转移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扶贫生态移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对于自主创业的,享受当地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扶贫生态移民新创办和以吸收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为主的新办微型企业,按规定享受“3个15万元”的扶持措施。公益性岗位重点向扶贫生态移民倾斜,优先安排“4050”移民人员和就业困难的家庭成员。鼓励企业招用移民中的“4050”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信息专项统计制度,把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纳入公共就业管理和服务的范围。
        (二)产业政策。各部门切实抓好已出台支持政策落实,围绕建成移民安置点特色产业,结合全省“5个100工程”建设,引导和扶持扶贫生态移民从事种养业特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运输等二、三产业。对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申报的产业项目,相关部门在项目、政策、资金上给予相应倾斜安排。对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扶贫生态移民的产业化项目,在专项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对“100个旅游景区”吸纳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
        (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确保社会保险政策落实到位。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后是否保留农村户籍或转为城镇居民尊重农民自愿。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扶贫生态移民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由搬出地、迁入地县级政府安排做好转移接续工作,解除移民后顾之忧。对孤寡?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当地政府统一集中供养。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扶贫生态移民(新建安置房不作为衡量条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四机制助推目标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所辖各县(市、区、特区)工程实施的统筹协调,对本地区工程实施负总责。县级人民政府是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主体,围绕“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和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后续发展等各项工作。
        (二)落实部门职责。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落实已出台的支持扶贫生态移民的配套政策措施,稳扎稳打地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顺利实施。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负责组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省发展改革委要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支持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省扶贫办负责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建设,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审核,提供贫困对象,确保当年贫困人口搬迁任务的完成,并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等部门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省财政厅负责做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资金拨付,监管等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同时统筹协调推进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绿化,亮化工程和排污设施建设;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将扶贫生态移民宅基地复垦优先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范围;省教育厅负责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子女在迁入地就近入学,享受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道路建设;省水利厅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饮水工程;省林业厅负责做好迁出区生态修复;贵州电网公司负责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电力设施建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负责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工作;省民政厅负责协调社会保障及社区建设管理有关工作;省公安厅负责协调移民开立户口和户籍转换的相关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三)严格考核督查。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纳入省相关部门年度内目标绩效考核。将本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省政府督查程序,由省政府督查室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审计厅,省扶贫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等部门督办落实。
        (四)严格资金管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不能挪作他用。工程验收时各级扶贫生态移民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扶贫部门对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