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生产关系新萌芽
最近我在遵义和铜仁调研发现,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贵州农村生产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萌芽,请看3个案例:
碧江区河西办事处茅溪村向娅萍家庭农场通过“农场主资金入股、农民土地入股、技术人员技术入股”的多元发展模式,以种植葡萄为主,外加土鸡和生猪养殖,流转土地种植葡萄160亩,同时在果树基地喂养土鸡、生猪。按从业人员计算,年人均销售收入达1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30余户;
作为集果林开发、果苗繁育、果品加工及农资销售为一体综合性涉农企业,湄潭县金泽地绿色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土地流转—反租倒包—返聘劳动力—买回果园自管”发展模式,在桃花江畔建连片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实现了公司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德江县高家湾农业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方式,成立“三金”土地流转合作社,通过化零为整,将单家散户“七零八落”的土地重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节约化、集约化、现代化种植,农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入企打工有薪金、土地入股有股金,吸引5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带动200多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3个案例有一共同特点,即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新萌芽,它在没有动摇家庭土地承包制的前提下,实现了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是家庭土地承包制体制内高度放量的“升级版”。它证明了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只要引导有方,完全可以做到“带动”而不是“代替”、“融入”而不是“挤出”农民。
近年来,贵州农业发展主体是多元的,发展方式是多元的,运行机制是多元的,要素组成是多元的,分配方式也是多元的。农村土地经营大户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农民合作社方兴未艾,农民经纪人日趋活跃,土地股份制浮出水面,形式上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以及反租倒包等,背后都或多或少有工商资本的推动。
2014年,贵州有现代农业园区213个,家庭农场50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91家,农民合作社2.4万家,农产品出口3.05亿美元,土地流转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对此,应顺势而为,以积极态度给予正确引导和规范。在抓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抓好农村新的生产关系的发育,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现良种、良技、良法结合,通过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大户、普通农户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推动涉农项目资金、技术力量等多项整合,实施部门、专家、农民和业主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市场流通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让农村生产关系的演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