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

22.08.2014  12:10
提要
  贵州处于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1980年,在贵州省晴隆县尹家箐发现了一块有三粒茶籽的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最早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
  唐代陆羽《茶经》所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指的就是今天的沿河县、遵义市两城区、桐梓县、遵义县、思南县、德江县、凤冈县、绥阳县等地。
  历史上,贵州有大量的茶叶成为皇室专用茶,产生了20余种贡茶。如:“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普定朵贝茶”“大方海马宫茶”“凯里香炉茶”“旧州回龙茶”“雷山银球茶”等。
  评选“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旨在让更多的人认知古茶树的种源资源价值与茶文化作用,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加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丰富贵州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
候选榜单
  普定县化处镇
贵定县云雾镇
花溪区久安乡
纳雍县水东乡
道真自治县棕坪乡
晴隆县碧痕镇
水城县蟠龙镇
六枝特区大用镇
沿河自治县塘坝乡
金沙县清池镇

重点推介
  普定县化处镇
  化处镇,被称为“贡茶之乡”,2013年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茶乡”。
  据《安顺府志》记载,化处镇出产的朵贝茶明朝后期多次作为贡品敬献皇帝。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途经贵阳时,对“色清味甘”的这一传统名茶大加赞赏。
  1000多年以前,先民就选择在这片煤山绵延、云雾缭绕土地上种植茶叶,数百年间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朵贝茶。
  化处镇现存2000株百年以上的原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播仁村、张家寨村、朵贝村等。其中,推测出北宋时期古茶树有两株,约有近千年历史。此外,还有元朝古茶树约20株,明朝古茶树约60株,清朝古茶树约为240株。
  张家村贡茶山上最大的一株茶树,是目前发现最粗、最大、最老的灌木型古茶树。2008年8月经中茶所专家现场勘测,茶龄已逾千年,堪称“贡茶之祖”。
  这株古茶树,树根粗壮、枝繁叶茂、树干遒劲,高3.2米,直径0.87米,占地50余平方米,叶片厚实,咀嚼涩中带甘、满口生津,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见证了朵贝茶的发展史。每到春天,这株古茶树都会吐新芽,每年从古茶树上摘取的茶青可制成茶叶1斤左右。
  为了保护好这些古茶树,使老茶树价值得到充分发挥,2010年初,化处镇与贵州朵贝重华茶叶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托管形式由重华公司对及周边的古茶树群进行开放性保护。
  化处境内出产的朵贝茶,经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及芳香物质含量丰富,产品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味浓郁,不起茶垢,常饮有极佳的保健功能。荣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和银奖,被评为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特优产品。
  2006年以来,化处镇以“复兴万亩贡茶”为目标,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建立高标准示范茶园,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2012年,省内首家古茶树开发公司在化处镇成立,主要负责挖掘古茶树的历史文化,繁育、培植古茶树母本园。公司采取母本扦插的方式进行繁育,目前已繁育原生古茶树新苗100余万株,待成熟后向全县推广种植。同时,该公司负责“千年古茶树”周边古茶树群的保护开发,已种植原生古茶30亩,部分已进入可采期;经过几年的实践,为特色原生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贵定县云雾镇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主峰云雾山海拔1583.6米,是长江、珠江中上游流域的分水岭。由于海拔高、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常年云雾缭绕,形成云雾山区独特的气候、土地、生态环境。
  贵定云雾茶,产于云雾镇云雾缭绕的苗岭主峰云雾山,曾名“鸟王茶”、“鱼钩茶”,属中国历史名茶中的绿茶上品,又因其特定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工艺制作而享誉海内外。
  云雾镇有2000多年的种茶史,600多年的贡茶史。用鸟王原生茶树上采摘的茶青所加工的茶叶,在唐、宋、元、明、清时均为朝廷贡茶,属清朝八大名茶,是贵州省唯一、全国罕见的、既有史志记载又有碑文记载的贡茶。1993年中央政治局把该茶作为接待外宾用茶。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品尝后欣然题词为“佛茶”。
  如今,“贵定云雾贡茶”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由鸟王村关口寨的“万古流芳”贵定云雾贡茶碑和贵定云雾贡茶产地界碑标记分明。
  “万古流芳”贡茶碑立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在同处立云雾贡茶产地地界碑,为县级文物。
  “万古流芳”碑云:“贡茶定数茶触交,其余所派之茶,准行停止,以免采办之累,有以办茶为名,下乡滋扰者,许尔等指名禀究;拨银四百二十两收移交殷实之户生息,再年购办该处贡茶。”经过200多年风雨侵蚀,碑文还依稀可辨,全文共200余字,立碑旨意是发展贡茶、保护贡茶、需要贡茶。
金沙县清池镇
  清池镇地处金沙县城西北部,是金沙县贡茶的核心产区。
  清池贡茶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中郎将唐蒙率部属、民夫万人前往夜郎,以说服夜郎侯多同实行郡县制。队伍从蜀符关(今四川合江境内)出发,沿赤水河到达犍为郡的平夷县境,即今县境清池一带,尝到了土著百姓待客的“神汤”,留下难忘的印象。在会见夜郎侯回程中,特购了当地的“茶、蜜、枸酱”等,回京后作为“方物”进贡汉武帝,时称“夜郎茶”。
  清池在清乾隆元年以前属于四川永宁彝族土司奢氏领地,清池茶是扯勒部奢家特产。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奢香夫人进贡“三青廪积物”(用棕条编袋内装茶叶,外套竹编筐,三者都是常青树的材料,如此包装可保质,故称),明太祖朱元璋龙颜大悦,称为“清水塘灵茶”。后人有诗赞叹:“黔北川南雷吼塘,浴池天将沐奢香。明皇惊叹灵茶秀,尤物原来出鬼方。
  清池贡茶随着历史的发展,先后生产有“夜郎茶”(汉武帝时期唐蒙进贡的“方物”)、“清水塘灵茶”(明洪武年间奢香进贡的“廪积物”),都属于优质的“杆杆茶”系列,属于原始的纯天然民间独特手工技艺加工精制作,茶叶、茶针、茶果并存。现在属于清池绿茶系列,是原生态的、传统的大众茶,是清池贡茶的鼻祖。绿茶适宜浸泡和罐煮,汤色橙黄透亮,香甜微涩,清香四溢,留味绵长;有消烦解渴、提神名目之功效。
  “毛尖”系列。源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池学子安顺府普定县儒学正堂郗左立以“西湖龙井”为样本生产进贡的“新毛尖”。采摘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晾干水汽后,用木炭为燃料、以砂锅为热器、调节文武火,采用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炒干等四道工序制作。成品茶形如米粒,有毫、卷曲,又似鱼钩;外形色泽绿润,叶底较黄绿;汤色黄绿透亮,清香纯正,韵味醇和,爽口舒心,回味甘甜。品格仅次于翠片。
  “毛峰”系列。制作手法与“毛尖”相同,异同之处是不提毫,产品形如毛尖,无毫。品格仅次于毛尖。
  “翠片”系列。采摘独芽制成,工序与毛尖相似,搓团提毫工艺改为挤压,无毫。成品形如瓜子,扁平如翡翠,体厚质优;宜煮宜泡,以泡为主。茶汤淡绿色,晶莹剔透,清香四溢,饮后留香。是清池贡茶中的上品。
  随着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的金沙贡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落户清池,清池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全镇共建成茶叶基地15000亩,其中8500亩茶园达到盛产期,5500亩得到有机认证,到2015年茶苗基地面积将达到20000亩。
花溪区久安乡
  久安乡位于贵阳老城区的西南面,花溪区的西北部,阿哈湖畔上游。古茶树园区水利管网、交通道路已规划步入实施。全乡森林植被35万多亩,系贵阳二环林带保护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2.6%。已被国家评为全国“百佳绿化乡镇”。
  久安乡地处阿哈水库上游,海拔在1090至1402米之间,正适宜“高山云雾茶”的生长。久安当地80%的土壤为硅铝黄壤,茶树是一种耐铝性的作物,铝有促进茶树生长的作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温润区,年平均气温13.6℃,年降雨量为1000—1100毫米。种种自然环境条件都极其适宜优质茶树的生长。
  久安乡的发展定位是:建成贵阳都市区内的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生态保护园区,集古茶科考、文化休闲、田园、观光、避暑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一体的现代高效茶叶之乡。
  发展目标是:实现对古茶树(美丽茶乡)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形成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农业景观为载体,以推广贵州茶文化、有机茶种植、打造“久安千年红茶”“久安千年绿茶”品牌,推动黔中精品茶发展为目标,以古茶树观光游、有机茶园生态游,健身休闲游、人文民俗文化游、科普教育艺术创作游、农业项目体验游为主要方向,为人们提供登高览胜、避暑休闲、健身娱乐、茶乡文化、体验民俗文化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实现旅游与生产、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已实现建成古茶树(母本)建设达1.2万亩,拓展和辐射面积达6万亩。
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
  水东乡姑箐村海拔约1800米,地形复杂峰峦重叠,山谷幽深,沟壑纵横;土壤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著名的姑箐古茶就生长在这里的山岩或半坡上。
  据清朝1673年《贵州通志》载:“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就是指现在的姑箐。姑箐是汉苗杂居之地,当地的老农介绍,姑箐茶亦称“姑箐贡茶”“姑箐御茶”,以采摘细嫩,制工讲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韵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成为清代年间水西地区进奉朝廷的贡品。
  由于历史的变迁,如今仅有少数的野生古茶树零星散落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纳雍县水东乡姑箐塘上、箐脚、河头上、王家、屯脚、坡头、岩脚,箐上等地山岩或半坡上。据毕节市农科所和纳雍唯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调查统计:姑箐古茶树大小仅存1000余棵,资源十分稀缺。
  有关专家论证,纳雍县姑箐最古老的茶树距今已有1500多年,属乔木型中小叶群体品种,茶树平均高度达4.44米,树幅4.37—4.78米,主干周长61.9厘米。
  姑箐古茶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耐贫瘠、抗寒性强、内含物质丰富、适宜高海拔地区普及推广的优良品种。省茶科所2013年初进行检测化验:姑箐古茶树叶内含物较丰富,茶多酚达41.1%,氨基酸1.6%,咖啡碱2.1%,干物率91.2%;所制茶叶产品具有口感舒适、清香醇和、苦涩味轻、回味甘甜、经久耐泡等特点。
  在纳雍县政府的领导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毕节市农科所的支持下,依托贵州纳雍唯博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对197棵比较大的茶树进行登记造册挂牌管理,进行培土施肥工作。2013年完成古茶茶苗扦插11亩,现已成功育苗15万株。
  为了使得古茶树得到很好的保护于和开发,2014年纳雍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纳雍县姑箐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议书》。同时纳雍县制定了《纳雍水东姑箐古茶树的保护措施》,加大了古茶树的保护措施。
道真自治县棕坪乡
  道真种茶和饮茶的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野生天茶分布于棕坪乡海拔1000—1400米的范围内,分布面积达12000多亩;境内洛龙镇有一棵特大茶树,当地人称“茶树王”。
  棕坪乡野生天茶生长在大山深处,当地老百姓将它称作“天茶”,意思是天然生长的茶。该茶在密林中、悬崖峭壁上生长数百年未曾开发,且保持了绝对原生,实属全国罕见,整个野生茶树群为乔木型、大叶种,有代表性的几十株茶树特别显眼。
  2006年西南大学茶学系三位教授慕名而来,在当地农民带领下披荆斩棘,撩开野生天茶的面纱。2007年,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一行4人就棕坪乡野生茶树进行两次调研,对其生长环境及生物学特性实地考察,干茶生化成分检测,进一步明确了“天茶”野生态性。
  极具代表性的大茶树,当地人称“茶树王”,树干胸围2.85米,树高12.8米,树冠9平方米,每年可采制干茶叶250多公斤。2009年制定千年野生大茶树保护方案,主要从病虫害、水肥、生长环境等方面实施保护,加强日常管护,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前茶树王长势良好。
  2011年贵州大学茶学系多位教授到道真调查茶树王的生长情况,并对茶树王及周边几十株乔木型茶树进行抽样对比,进一步了解古茶树的品种特性,以便下一步地方品种选育。2012年至今浙江大学屠幼英教授率领全国著名茶人赶赴棕坪考察古茶树资源,收集茶样做内含物检测,探究其开发价值。
水城县蟠龙镇
  水城古茶种植历史悠久,从三国时代兴起,经明清时代传承,到“中华民国”处于兴盛,至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顶尖。
  水城县蟠龙镇木城区域十分适宜茶的生长,现有很多百年古茶树,茶叶的品质好无污染。早在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被采集制作敬献皇帝品尝,后连年成为“贡品”,水城贡茶因此而闻名。90年代初期,很多商户将木城的茶青精选制作,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民间手工制作茶坊,带动群众致富。
  六盘水青龙春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传承水城古茶良好品质的基础上,秉承传统,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对水城县蟠龙镇大田村一组1500亩古茶树进行开发与保护,研制出更多的古茶系列品种,将厚重的古茶文化进一步发扬,让世人既能品茗到古茶的清香,又能享受到古茶带来的无穷文化氛围。清幽古远的青龙春百年古茶,伴以农庄的淳朴和都市心旷神怡的休闲,让世人充分领略难得到的田园风光、生活情趣,亦在现代元素中乐享悠闲、拥有健康、达到雅致。
  为弘扬古茶文化,青龙春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不懈努力,传承中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儒家“中庸和谐”、佛家“普度众生”之悠久文化,集天、地、人和之优势,以更优质的古茶精品,配套茶韵、茶礼等文化服务,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享受自然之无穷乐趣,领会古茶“静怡、清雅、和洽、清寂、和敬”之古风,追求洁身自好的心境、怡情养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