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贵州省扶贫攻坚工作综述
在贵州省扶贫攻坚进度表上,标注着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2014年,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超计划20万人;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2011年省内先进地区水平。
2016年,全省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5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
2018年,全面实现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减贫摘帽”,8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三片六山”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2020年,全面实现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目标,稳定实现全省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建成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注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要“把扶贫开发的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小康;没有贵州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
一组数据,凸显贵州扶贫工作任重道远。2010年,贵州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只有59.4%,比全国低1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GDP的32%,比全国低7.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29.9%,比全国低16.6个百分点。
2012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国家扶贫标准,贵州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贫困人口约114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4%。
“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面对新起点新要求,贵州在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加倾力扶贫工作。围绕着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贵州的扶贫工作向深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区域挺进,深入开展消灭绝对贫困的“攻坚战”。
调结构,上规模,念好产业“山字经”。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核桃、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茶叶、精品水果、马铃薯、油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产业;“十二五”期间每年选取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每县投入8000万到1个亿的财政资金,引导金融、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探索“整县推进”区域脱贫新路子;在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梯次推进,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点的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新路,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强基础,惠民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围绕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制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路、水、电、房、讯、寨”六大行动计划,力争用5到8年时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510亿元,将全省广大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
增信心,奋赶超,增强内生动力。为克服各地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在省内实行减贫摘帽、摘帽不摘政策的办法,鼓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减贫摘帽”,对实现“摘帽”的重点县、贫困乡,给予扶贫项目、资金奖励。
创机制,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定点扶贫、驻村帮扶(集团帮扶)。在8个东部发达城市和31个中央单位的定点帮扶工作中,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共建产业园区,人才交流、招商引资、深化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真扶贫,扶真贫。38位省领导联系38个重点县、定点帮扶76个一类贫困乡,108个省直厅局以及全省55864名各级干部对11590个行政村派驻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实现对全省9000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的全覆盖。
上下同心,土地生金;内外合力,创造奇迹。2011年至2013年,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93.8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0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贫困发生率从32%下降到21.3%,贵州省贫困人口在全国贫困人口的占比由15.6%下降到9.1%。全省已有14个县366个乡实现“减贫摘帽”。
在扶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道路上,贵州正昂扬着斗志,挥洒着汗水,啃下一块块贫困“硬骨头”,打通小康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