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黄永玉再添新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92岁黄永玉再添新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卷)出版
2016年是农历猴年,曾设计过广为人知的“猴票”的黄永玉先生,为即将到来的丙申猴年再次设计了一套“猴票”,作为中国邮政第四轮生肖邮票的开篇之作。伴随猴票一起面世的,还有他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卷)。
一、黄永玉写作进行时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黄永玉先生创作的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总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字。这个小说一九四五年开始动笔,中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长时间停顿,到了八十年代末《芙蓉》杂志连载,黄先生也重新拾笔,一年期满,先生再度停笔,直到2009年《收获》杂志决定从头连载,那年黄永玉先生八十六岁高龄,从此笔耕不辍直至今天,《收获》杂志的连载一期不落。开创了作者与文学杂志之间互动的新记录。
第一部《朱雀城》八十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八月出版。描写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湘西边城--朱雀独特的人文地理及民俗风情,小说通过四季变换、时光流转中的一草一木,各阶层、多民族人物的风神样貌,甚至浓辣酸鲜的饮食习惯,将一个时代、一种文明活化石般呈现给了读者。这本书获得了众多超级读者,韩少功称之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芳菲说这是一部具有“大河气象”的作品。小说出版后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的国家图书奖,及“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等荣誉。
《八年》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黄永玉先生2013-2014年创作的内容收入上卷,先期推出,以飨读者。预计以后将以半年一部的方式出版《八年》的中卷及下卷。
《八年》上卷描写十二岁的主人公张序子因为家道中落,离开了故乡朱雀和妈妈、婆、弟弟们,找到在长沙一二八师留守处谋生的爸爸张幼麟,随幼麟来到安徽宁国一二八师驻地,见到了素以“筸军”著称于世的朱雀子弟兵精华人物,随后幼麟安排序子跟随远房二叔紫熙经杭州、上海,到了厦门集美学校入读初中。这一番大都市的大世面,以及集美学校无与伦比的美丽,让序子如在梦中,他和爸爸幼麟及伯伯、满满们,一点也没料到“几个月之后将要来临的、翻天覆地的民族杀机”。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了……
二、战乱中少年的成长史
《八年》上卷的写作持续两年,虽然以连载的方式陆续刊载,但其内容与结构在作者早已成竹在胸,是长久构思后瓜熟蒂落,写什么人、哪些事,情节怎么接续、情感变化转折,都显得浑然天成、曲折有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张序子经历的人和事为描写对象,以他在集美的学校生活为主要内容,然而阅读起来竟然毫不枯燥,这是因为作者从小对人对事有浓厚的兴趣;好读书,对世界万物有古人的精神打底;他还在长大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琢磨人 “心里的层次”。所以书中描写的众多人、事处处生动,令读者印象深刻。集美的好处是可以容纳下各式各样的人,包括老师和学生。小说的主线是序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这些人都是不同的“集美牌”, “没有一点防护能力”的长白、像“一杯森林石头井里舀上来的泉水”一样纯净的小叔叔紫焘、“那么乖鄙的人书读得那么好”的尤贤、“身上任何一种律动都让人讨嫌”后来成了抗日烈士的蔡金火、沉迷于制造永动机的林振成……这些少年和中有分,同而有异,在少不更事中渐渐长大,书中描写成长中的少年的种种心绪、情感,格外动人。
作者特别擅长使用比喻,这让他描写的事物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写到集美学校的科学馆非常了不起,“科学馆是座大厦,陈列许多动、植、矿物标本、科学实验仪器”,馆长陈延庭在集美的威望很高,先生们遇见他都向他问好,让路。这时候,日本飞机来投弹了,集美学校不得不全体从厦门搬到安溪,“科学馆搬不来安溪,只运来物理化学简单东西,由老工人‘箥家’负责管着。现在的陈延庭先生就像个下野皇帝,带着唯一忠心的太监箥家流落外国。”这种比喻新鲜,带着少年顽劣调皮心性,装着老成实则天真。主人公序子,十二岁年纪远离故乡和亲人,学着应对面前的世界,常常力所不逮,却顽强地闯过各种生活的关口,对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学着分辨、总结。这部小说的活力、生机和魅力就是始终保有着这少年心性,这个打量世界既好奇又挑剔的眼光。“自古英雄出少年”,祸是这么闯出来的,世界也是这么被改变的。
上卷的末尾,序子看课外书太多耽误了学业,留了好几次级,又为了打抱不平跟人打架,他的监护人二叔紫熙决定让他离开集美转去德化师范。
序子说:“好!”
当然“好”,能说“不好”吗?不就跟部队接到命令调防一样吗?
这个比喻,表明序子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性和现实态度。从此,序子开始了真正的流浪。
序子走到河边龙眼树底下靠着,坐下来,自己和自己讨论一番。
离开集美可惜,是一种与疏朗宏阔的文化气派的远离和永别。不再了。“可惜”跟“舍得”不一样。大丈夫经常发生“舍得”而非“可惜”的情绪,有点佛家所谓的“舍受”意思。
眼前序子的处境接近宋朝那个婊子婆娘严蕊《卜算子》词的情调:“……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序子觉得三年留级没什么了不起。
许玛琳、李扬鏕、宋庆嵩、汪养仁、朱成、吴廷标、黄羲、曾雨音、陈村牧……各位先生,包括严格之极的二叔,给予序子课本和分数以外的人格影响和指引。以后,一辈子用的就是它了。
这个时候的序子分明已经长大了。
少年序子的一派天然和九十二岁黄永玉“心里的层次”,浑然一体。
三、理解黄永玉的“密码”
黄永玉先生是为大众熟知的艺术家,他是怎么走上艺术道路的?《八年》上卷揭示了其中的秘密。集美学校的几位美术老师,“最早的郭应麟先生,后来的朱成淦先生、吴廷标先生,现在的黄羲先生,如果他们是奶娘的话,奶的味道个个不一样。”
朱成淦先生是引导序子走上木刻艺术道路的人。学木刻的窘迫在书里是好大一篇故事,跟国难家贫联在一起,是和着眼泪的记忆。
吴廷标先生把透视关系教给了序子。他还教序子剪影。“在纸上先剪一个三角缺口做下巴。下巴、鼻子、眼窝、睫毛、额头、脑门,前前后后比着往上剪就是。序子学得最快。(跟吴先生学会三两分钟剪一个影,没料靠这点小玩意,在以后的流浪岁月得以结识无数朋友,渡过不尽难关,很是解决问题。)”
“有一次吴先生在宿舍里为曾先生用黄泥巴做半身像,还没做完已经很像了。序子看得很用心,像查字典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盯住看。这可真是了不起的事。”
至于黄羲先生,他画画,“右手缝起码夹三支笔,把不同浓淡或不同颜色的毛笔交替使用。序子已经学会了,只是用不得法,不自如,不习惯。”还有一种对付古建筑的画法,叫做“界画”。“是尺子和两根毛笔配合进行的。整齐精密到了极点,序子也学会了,只是难得用过,真要用的时候可能还要战战兢兢先在纸上练好多回。”
黄羲先生示范序子画人的长胡子,“嘴唇和下巴上先染一层从浓到淡的底子,再以‘须眉笔’一根根勾出来。不是从头到尾地勾,是找胡子的夹缝慢慢添加,有虚有实,显得生动活泼。”
看到这些描写,多少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一点名人身上的神秘感,大艺术家其实是这样炼成的。
下面这段文字特别能说明从小的美术爱好和训练给予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形成的生活经验乃至性格养成。何以黄永玉先生与众不同,在众多领域创作力惊人。可以体味到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和不无聊的人的微妙之处。
黄先生也带序子到河滩鹅卵石中找赭石原料。找到了在碗底加胶水磨出来,用来画人脸色。可惜赭石难找,很容易和长久泡在河里的小红砖头混淆。真赭石重,砖轻。最好的办法是到深山野林河沟去找,那里没去过红砖。当然,犯不上特地为了找赭石去深山野林,只是到了深山野林千万莫错过在野河沟捡赭石的机会。这东西实在好用,颜色多种多样,比工厂出品的赭石颜料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在野河沟捡赭石用,古人原本就是这样来画画的。
四、把悲伤当成诗
黄永玉先生曾经形容自己:“我就是一块泡在泪水里头的石头。”
《八年》上卷是一部国破家亡的痛史、一个少年懵懂蜕变的成长史。在抗战硝烟中,集美学校搬到安溪,仍然有日本飞机来轰炸,全书穿插了序子家信,因父亲幼麟谋职无门,妈妈、婆、弟弟们在挨饿,远隔千里的序子每次接到家信,“眼泪流到碗里,低头静静地吃了”。这样的悲苦,贯穿本书的始终,身单力薄的少年独自默默承受。
其实,在第一部《朱雀城》里就描写了这座边城由盛而衰的时代历史隐忧,还有像王伯、萧朝婆这样很多个人的辛酸疾苦。《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所反映的这整个百年的中国,可谓苦难深重。那么,这部作品为何总冠名 “无愁河”?
作者说得明白:“悲伤很误时间,有人因此送掉半辈子光阴;把悲伤当成诗,那会好过点。悲伤跟快乐一样,有时很荒谬。”
所以他不渲染痛苦,他要写沿着家乡的大河顺流而来的张序子,带着朱雀的胆气和王伯、田三爷、隆庆的基因,一路顽强野蛮生长的成就。
《八年》像是一部抗战硝烟战火中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密西西比河塑造了现代美国的文明,“无愁河”则是作者对经历了大苦难、大忧愁的生命、人生的审美与礼赞!
《八年》上卷初显“浪荡汉子”的本色,率性、幽默、莽撞,执着不屈地在幽微中寻找光明,在苦涩中辨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