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年愿望”

26.01.2019  05:31

  贵州遵义市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积善社区。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新华社贵阳1月24日电(记者李惊亚)站在整洁的县城街道上,胡坤指着作业的洒水车说:“以前住在村子里,垃圾随手丢,卫生状况和现在没法比。

  望着不远处的县城关一小,他又说:“我小儿子在那读二年级。

  走过社区门口正在修的文化广场,他也要“唠叨”几句:“打篮球跳不动了,以后在这打羽毛球。

  41岁的胡坤是贵州遵义市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积善社区居民,2017年从老家敖溪镇柏林村水塘山组搬到县城。

  胡坤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1995年初中毕业后,他随哥哥到北京打工,从刷碗做起,后来自学烹饪技术,在通州区一家医院食堂做厨师。在这里,他和售饭卡的妻子相识相爱。2005年结婚后,两个儿子先后出生。

  “那时候,真的挺幸福的。”回忆往事,胡坤说道。医院分了夫妻宿舍,虽然只有20平米,但足够居住。他每天五点起床,和同事打篮球,运动完再上班。医院还有文娱活动,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下棋,生活别有滋味。

  凭借勤劳的双手,胡坤和妻子的小日子红红火火,他们计划买房,在北京安家。

  挂在胡坤家里的住房前后对比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的一场车祸,将一切美梦都击碎了。遭遇重伤的妻子在重症监护室住了73天,医院下了4次病危通知书,胡坤不但花光70万积蓄,出院时还负债17万。

  之后的五年里,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靠亲戚朋友“接济”和低保勉强生活。然而,妻子还是没能站起来,成了“植物人”。

  “2017年,听说国家有政策,可以易地扶贫搬迁,我想把妻子带回贵州,我岳母怕照顾不过来,说她来照料我妻子。”胡坤说。

  胡坤的老家在半山腰上,2002年才通了一条两米宽的水泥路。搬到县城之后,他得到一套116平米的安置房,地板砖、窗帘、热水器、橱柜都是安装好的,相当于“拎包入住”。最令他高兴的是,两个孩子都读上了县里很好的学校。

  胡坤是个“热心肠”,在社区里找到一份协管员的工作,平时帮忙处理邻里纠纷矛盾。社区组织电工培训,他学了50多天,拿到电工证,下班后就帮社区邻居换灯泡。“我只收成本费,大家都是搬迁户,能帮一把是一把。”他说。

  平时,他还做微商,卖些老家的腊肠、土蜂蜜、茶叶给北京的朋友。加上社区工资,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虽然2018年胡坤一家已经脱贫出列,但“脱贫不脱政策”,两个孩子上学不要钱,妻子也享受着大病医保政策,每月能节省500多元医药费。

  在胡坤心里,搬出大山,在城里安了家,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孩子能受到良好教育,已经很满足了。他现在最牵挂的,是远方的妻子。

  “我给她买了吸痰器、护理床,每个月给她寄1200元。”胡坤说,“我大她七岁,当初她看中我本分踏实,其实我没什么优势。

  两个儿子学习都挺优秀,是胡坤的骄傲。大儿子14岁了,很懂事,自从妈妈瘫痪后,时常推着轮椅陪她在公园散步,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孝星”,家里都是他的奖状。小儿子今年才8岁。孩子们想念远在山东的妈妈,一家人每天都要用手机视频通话。

  “她现在只有一两个月婴儿的智商,你跟她视频她会笑会偏头,但就是站不起来。”胡坤说,“今年我的计划是,努力工作多挣点钱,这样她的日子也好过点。我想法挺笨的,她多活一天孩子多一天妈,哪怕她一直躺着,孩子也能对着她喊一声‘妈妈’。我还是期盼着她能醒过来。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