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大难”村的“共享”实践

25.04.2016  09:59

你当你的官,我搬我的砖。”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蔗乡镇蔗乡村村民曾这样总结当地干群关系。那时,一些干部连群众的家门都难进。

如今,镇、村干部们走在大街上,到处是打招呼的村民。“进来喝杯茶吧!”“路修好了,以后旅游咋搞?”……

从难进门到喜迎进门,短短几个月时间,为何变化这么大?蔗乡镇镇长刘勇给出的答案是:共享发展。

蔗乡村是龙滩水电站的水库移民村,地处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南北盘江在此交汇。自2006年启动搬迁至今10年间,各种上访不断,蔗乡村成了县、州甚至省里“闻名”的“老大难”村。

望谟县县委书记余越前说,以前,一些基层干部作风漂浮,没有“土味”,习惯“替民做主”,群众获得感较差。总结经验教训,黔西南州摸索出了“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工作法”,即:共商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后共建、共享、共担,变群众“被发展”“被幸福”为“要发展”“要幸福”。

2015年6月,蔗乡镇启动小城镇建设。一开始阻力很大,于是镇里决定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阶段,镇里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征求意见。根据群众意见,规划先后修改了8次,占整个工程建设一半左右的时间。

从设计到施工,从一袋水泥到一块砖,都要召开‘发布会’征求村民意见。比如在‘资金使用发布会’上,群众就要求施工方详细说明‘为什么用这些材料?’‘网上报价是多少?施工方购买价是多少?’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施工方必须在现场一一作出回答,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刘勇说。

商量就是力量,干部们的努力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镇、村组织下,24名村民组成“群众工作服务队”,义务做村民们的工作,还监督施工队,成为政府、施工队和村民之间的矛盾“缓冲带”。

经过短短几个月时间,蔗香村街面改造收尾。走进村里,一条柏油路贯通全村直至江边,路两边是一栋栋黄灰相间的楼房,房门口挂着一盏盏灯笼,一座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出现在北盘江边。

搬过来10年,现在终于有了安定的感觉。参加‘服务队’没有待遇。这个待遇我们没得,但是子孙后代得!希望干部们以后能带着大家发展旅游、一起奔小康。”村民刘享泰说。(王新明、潘德鑫)